1950年,广东一名女护工被小汽车接进中

2022/10/22 来源:不详

前几天,一位女粉丝私信问笔者:“老师,你印象最深的女英雄是什么样子?”我打了一长串话给她:

蓝色布料旗袍、红色毛线衣、洁白的围巾,她是永远挺直腰杆的江竹筠;

齐耳短发、灰色布衣长衫、眼睛囧囧有神,她是从不屈服的向警予女士;

时髦卷发、优雅从容、举手投足间自有大家闺秀范儿,她是潜入敌营14年的中国传奇特工沈安娜。

打完这些字时,笔者心里还想起了一位广东老乡。

她个子不高,气场似乎也没有以上几位强大,甚至有时候会哭鼻子。如今还熟悉她的人或许也不多了,但笔者始终认为,在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应该被我们记住。

因为,这些事,关乎爱情、关乎友情、更关乎家国大义。且听魂说细细说来:

一:年广东一名女护工被请进了中南海

年年底,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各地人民还处在兴奋和欢乐中。此时,位于广东东北部的南雄县县委,接到了中央组织部来的通知,要求县里马上送一位姓曾的女子进京。

南雄县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为何会收到这样的通知?

被急召入京的女子叫曾碧漪,42岁,医院当护工,已经干了11年。

从年到新中国成立,医院的助产士,但实际身份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县委的多数领导们,根本不知道他们这儿还有这样一个人物。

从接到县委通知的第一天起,曾碧漪就已经猜到是谁要在北京见她。她知道,毛主席大哥没有忘记她。

于是,她匆匆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前往北京的汽车。遗憾的是,由于山路难走,车子在江西境内翻了,她的右腿被轧断。

数日后,曾碧漪还是坚持熬到了北京。她当时的念头是:死,也要再见到毛大哥。

到了北京后,医院治疗,一边等着毛主席的接见。直到年4月,毛主席从苏联回来后,一辆小汽车才出现在她面前,她被直接请进了中南海。

15年后再见,毛主席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没有说话。曾碧漪一开始也没说话,只是直掉眼泪。

而后,曾碧漪把过去15年的经历,都一一跟毛大哥说了一遍。也正是在这时,毛主席才明白这些年她有多苦。

二:曾碧漪到底是什么人?

曾碧漪是一个很幸福的广东姑娘,身边有疼她的哥哥曾昭秀,还有爱她的丈夫古柏。

年,曾碧漪出生在广东南雄,原名叫曾昭慈,家境还不错。16岁时,她被送到广州甲种工业学校就读。哥哥曾昭秀以前也在广东上学,还曾是南雄县学联会主席。

兄妹俩都受到了革命热潮的影响,成为进步青年。曾碧漪当时最向往的学校是黄埔军校,但她一个女孩子没办法报考,只能四处“偷偷”去蹭课听。周恩来、恽代英的课,她都去听过。

不久,省港大罢工开始,哥哥曾昭秀作为学联主席自然要组织学生出力,曾碧漪则负责打打下手。当时,兄妹俩认识了一个爱国青年:古柏。

当时古柏也只有19岁,几个年轻人白天一起参加活动,晚上一起策划学生行动,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此次罢工的影响是空前的,但3个年轻人的处境却越来越危险。于是,在组织多次活动后,3人都因安全问题不得不走上不同的出路:

古柏早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便在组织安排下,去了附近的寻乌县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在山里打起了游击;曾昭秀曾进入了广东南雄,在当地组织农民起义;而小妹曾昭慈则改名为曾碧漪,隐蔽到江西赣南乡下。

年,古柏在寻乌发展得越来越好,不但成了中共寻乌县委书记,游击队人数也越来越多。

一天,哨兵前来报告古柏:“山下有一个从南雄来的汉子,说是你的老友!”古柏一听,当时就觉得是曾昭秀,便让人把他带来。

一见来人,古柏便喊道:“昭秀,果然是你!”两位老战友,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而后,曾昭秀便告诉古柏:“我妹妹还隐蔽在信丰乡!”古柏马上说道:“我马上去接!”

就这样,当年搞罢工的3个年轻人,又凑到了一起,准备在寻乌县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在朝夕相处的工作中,志同道合的古柏跟曾碧漪相恋了。

当时山里的干部们,都看出了他们的关系。村里的老百姓们,也都把他们俩的事传为了佳话,说他们是才子佳人。

然而,不久后一篇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章被刊登在了广东的一家报纸上,上写:

仁居山赤匪渠魁古柏,其一貌如花的娇妻,广东南雄人也,原是省城工业学校的校花,被古柏派人武装抢去,强占为妻……

这则新闻,让古柏和曾碧漪不知如何是好。明明是真心相恋的两个人,一个被说成了抢妻的匪徒,一个成了被抢的校花。哥哥曾昭秀不想妹妹被人误会,便“严厉”地对古柏说:“你们早点把婚事办了吧!”

正当这对恋人犹豫之际,古柏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信。

拿着信件,3人都很惊讶。当时毛泽东人在瑞金,担任红四军总前委书记,距离古柏的游击队还有多公里的路程。很显然,这封信是经历了瑞金、会昌等地的地下交通站,被层层“护送”到古柏手上的。古柏打开信,只见上面写道:

古柏同志:

闻得你们结婚大喜,于此遥示祝贺……我看喜事要大肆操办,让苏区的民众都知晓。要发表一个结婚宣言,大张旗鼓地张贴到城里……

毛泽东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当时反动派一面重重“围剿”游击队,一面对外宣传游击队都是“匪患”。此次说古柏强占“校花”为妻,就是想让不明情况的城中百姓误解红军。

当然,毛泽东会特意写这封信,也是因为他真的很欣赏古柏。

在这一年的1月份,反动派向红四军发起猛攻,毛泽东等人只能率部暂时撤到寻乌一带。当时,他们既没有落脚地,军粮也短缺。这时候,身为中共寻乌县委书记的古柏主动站了出来,为红四军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后,毛泽东便对这个比自己小13岁的小老弟,印象很深。

看过信后,大家都觉得毛泽东的话很有道理。曾碧漪则悄悄问古柏:“毛委员在瑞金,怎么知道我们的事?”古柏只得如实回答:“10月份我去前委参加会议,他问我有没有对象,我如实告诉了他!”

一句话,说得曾碧漪更不好意思了。

两天后,一纸“结婚宣言”贴满了寻乌县城的大街小巷。

对于这份“宣言”的内容,晚年的曾碧漪老人,仍能完整地背诵下来:

我们是自由恋爱而结婚,不送礼、不请客、不坐花轿、不拜天地。我们不是封建婚姻里的奴隶,而是革命旅途中的伴侣,愿共同为革命奋斗终身。

“宣言”是新郎连夜起草的,他写得很认真,一笔一画都不敢马虎。写完后,他拿给新娘过目,希望她能提点意见。曾碧漪说:“都听你的!”

是啊!她的爱人曾是梅城的学生会主席。在她看来,他做什么事,总是不会出差错的。

这场不请客、不坐花轿的婚礼,当时在广东影响很大。多年后,很多寻乌当地的老人,仍对此记忆犹新。

三:毛泽东曾对她说:别急,别哭

曾碧漪和古柏结婚后不久,就双双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当时,古柏担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而曾碧漪则成了毛泽东身边的机要文书。她,也是毛主席的第一个女秘书。

当时,毛泽东白天工作太忙,养成了在夜里读书、写作的习惯,曾碧漪和警卫们则常常在身边陪着。每每对战事有感触,毛泽东便要跟大家讨论,曾碧漪则需迅速地把这些内容都记录、整理下来,她很清楚这些内容对敌前战斗的重要性。

古柏妻子曾碧漪(前左)

但当时的条件,已经艰苦到根本找不到成本的笔记本来记录。有时候,甚至连一张可用的纸都找不到。

每次一找不到纸,曾碧漪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一次,交通战送来一份用衬衣写的密件,这么重要的信息,曾碧漪还是找不到纸,便只能拿着衬衣去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见她急得直抹眼泪,便安慰:“别急,别哭!好办,好办!”随后,毛泽东拿出几本书,翻开书后的白页部分,走到她面前说:“这不是有了吗?这就是很好的稿纸!”

曾碧漪一看,果然有空白处可写字,马上破涕为笑。

那时候,没几个人知道毛泽东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跟住在小洋楼里、享用着西餐配红酒的反动派较量的。但这些事,曾碧漪知道,她一辈子都不敢忘。

当然,曾碧漪当时毕竟才20出头,也会有“任性”的时候。有一次,她在外一连奔波了多日,回到住处便沉沉地睡过去了。可是当天是周六,部队规定了这天下午每个人都要参加群众工作日的劳动。

毛泽东在人群里没有看见曾碧漪,便亲自去“请”。曾碧漪一时没反应过来,就像在自家哥哥面前撒娇似的,对主席说:“我跑了一上午哩……”毛泽东看她实在累疲了,便说了句:“那你休息吧!”

结果,毛泽东前脚刚走,曾碧漪细细一想,觉得自己这样很不应该,便又马上爬了起来,自己去追劳动队伍去了。

这就是毛泽东跟曾碧漪相处的日常:不像领导和下级,更像大哥和自家妹妹。

四:兄死、夫死、子散

笔者那些研究军史的朋友们都说:曾碧漪的一生,其实是很多中国革命女性人生的缩影。

在烽火年代里,人们都说“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但这种浪漫往往是血色的,背后藏着的万千无奈,又有几人能知?

先离曾碧漪而去的,是她最敬重的哥哥曾昭秀。

哥哥曾是她的骄傲。

26岁时,哥哥就出任中共南雄特支副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转入农村活动,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率部诱杀了县团防局长等人。而后,他又领导1万3千多人的赤卫队,与国民党的正规军数次激战。遗憾的是,他最后牺牲在安远县。

曾昭秀做事向来果敢,唯有对曾碧漪这个妹妹,总是格外放心不下。当年在寻乌见到古柏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让古柏去接自己妹妹上山。后来,他得知妹妹和好兄弟相恋,他开心得不行。那天曾碧漪结婚时,战友们难得看见他笑了一次。

哥哥离世后不久,丈夫也离她而去。

结婚后,曾碧漪和古柏共生了好几个孩子。但后来,在前线的古柏给她来信,告诉她:战事吃紧、部队要转移,把孩子们寄养在老表家吧。

同时,他还叮嘱妻子:父母的姓名,情况都不能告诉寄养人,以免敌人来了出问题。

对一个母亲来说,送走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容易的事。这意味着:母子自此天各一方,不知生死。为了扛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她们必须先是革命者,后才是母亲。

曾碧漪送走孩子后,大部队开始转移。她和一些女同志则被留在苏区,照顾瞿秋白和何叔衡等受伤人员。

当时山里的形势很严峻,有时候一天之内,她们不得不转移数次。而搞食物和药品等,更是难如登天。

年,敌人又一次包围了游击队。曾碧漪因营养不良,双腿浮肿得厉害,根本就跑不动。她只能让同志们先跑,自己在后面追赶。最后,她从一个山崖上滚了下去。等醒来时,她已经在敌人的大牢里了。

好在,当时反动派并不知道她是古柏之妻、毛泽东的第一任女秘书。任凭敌人如何拷问,曾碧漪都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女红军而已,上级的情况她一概不知。敌人觉得她没什么拷问价值了,便把她关了起来。

直到年,国共再次合作期间,曾碧漪才被放了出来。当时,孤身一人的她跑到了吉安,联系上了组织,以女教师的身份在当地从事地下工作,并苦苦等等丈夫来接自己。

在大牢里的日子,对曾碧漪来说是艰苦的。无数次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时,支撑她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她盼望着,有一天丈夫会得胜归来,和她一起把孩子们一个个都找回来,一家人齐齐整整地出现在毛大哥面前。

然而,出狱后没过多久,她就得知了丈夫的死讯。

古柏是年,在广东龙川县鸳鸯坑突围时,为掩护同志们撤离而牺牲的。那一年,他才29岁。

得知这一消息后,曾碧漪痛哭不已,此后她唯一的想法就是重上一线,为丈夫报仇。于是,她当即给在延安的毛主席写了封信,希望组织能让她尽快去延安。

毛主席看到信后,为减小目标,没有亲自回信,而是让贺子珍回。结果,这封信还是被反动派截获并发现了。于是,敌人按照上面的地址查到了曾碧漪所在的学校,要抓捕她。幸亏当时曾碧漪外出不在学校,这才逃过一劫。

此后,曾碧漪便被广医院当助产护士,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于是,这就有了本文开头中央急电召她入京,并派车把她接进了中南海的事。

五:毛主席感慨万千

15年不曾相见,毛主席在中南海听完曾碧漪这些年的经历,感慨万千。

他沉默了许久后,对曾碧漪说:“我和你一样,留在江西的孩子也来不及去找,死活不知!泽覃已经牺牲了,泽民在新疆死在了盛世才手中……”

毛泽民,毛主席的二弟。毛泽覃,毛主席的三弟。曾碧漪给毛主席当过3年的秘书,她当然认识并了解他们,他们都是主席最疼的弟弟。

曾碧漪眼见主席陷入悲伤,一时间竟不知再说什么。过了好一会儿,主席走进屋里拿出一个大信封,递给曾碧漪。曾碧漪小心地打开,上面是毛主席给古柏的题词,上写:

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

只看到“吾友古柏”4个字,曾碧漪已哭成泪人。这次分别时,毛主席特意交代她:“一定要到江西去找孩子,让邵式平、方志纯他们帮你找。”曾碧漪抹干眼睛,连连点头。

邵式平是方志敏的老战友,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人之一;方志纯是方志敏的弟弟。建国后,他们都在江西担任领导工作。

有了他们二位的帮忙,曾碧漪终于找回了其中一个儿子古忆民。而后,她们母子都被接到了北京生活,曾碧漪也在北京历任要职。

年,曾碧漪参加一个中央会议时,又见到了毛主席。会议间隙,她特意找主席汇报,告诉他自己已经找回了一个儿子,主席十分高兴。

年,曾碧漪在北京病逝,被安葬于八宝山。这一年,她90岁,距离她在年被请进中南海,过去了47年。

至此,那一年寻乌县那场轰动一时的婚礼上,写下“结婚宣言”的新郎古柏,不坐花轿的新娘曾碧漪,见证妹妹婚礼的哥哥曾昭秀,以及出主意办这场婚礼的毛主席,都离我们而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人、有些事,该被世人记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