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从废弃矿山到生态福地

2022/10/15 来源:不详

游客在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附近的生态修复区观光游玩(7月19日摄)。从前这里是大面积的废弃稀土矿山。目前除了恢复植被,当地还搭建了观景平台,修复区成为了周边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赣南大地春去秋来,绿意盎然依旧。

登上江西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一处观景台,放眼望去,湖泊清澈,连绵起伏的青山尽收眼底。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稀土矿区。

寻乌县稀土资源富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3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导致当地遗留下大面积的废弃稀土矿山。

这是位于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附近的生态修复区,从前这里是大面积的废弃稀土矿山(7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稀土开采最高峰之时,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等开采手段轮番上阵。“井要打到十几米深,才能喝到干净水,买菜要到2公里远的隔壁村买,连养的蜜蜂都长不大。”上甲村村民钟世展回忆说,许多村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远走他乡。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寻乌县痛定思痛,自年开始进行生态修复整治工作。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谓是字字千钧,字字千金。”寻乌县山水林田湖办负责人谢军感慨,为治理3个主要的废弃稀土矿片区,寻乌县已投入约9.55亿元。

这是位于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附近的生态修复区,从前这里是大面积的废弃稀土矿山(7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为了恢复植被,年到年间,当地进行了大量尝试,但多以失败告终。遭遇一次次挫败后,谢军等人意识到,生态治理是系统工程,不能将山水分开治理。

为此,寻乌县成立山水林田湖办公室,把多个部门分开实施的项目,统一打包推进,探索出南方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

他们又请来科研人员制定方案,选取了50余种植物进行种植。看到灌木生根发芽,植被一天天多起来,谢军长舒一口气。

“废弃矿山植被覆盖率已达80%,我们有信心最终战胜这片荒山。”谢军说。

这是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一景(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经过多年治理,上甲村也重获新生。

村民谢青山说,小时候屋外就是青山绿水,所以父亲给他取名“青山”。但在年,因难忍当地生态破坏,他的父亲带着家人搬到县城居住。如今,老父亲又回到村里养老。

而谢青山申请到10多万元政府贴息贷款,也回村里种了30多亩油茶、承包了4亩鱼塘。“养鱼一年能收入2万元,油茶前年就开始挂果了,明年就到丰产期了,好日子近在眼前了。”憧憬未来,喜笑颜开的谢青山不忘展示他前不久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