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一个宝藏古镇,拥有独特方言和10

2023/6/12 来源:不详

武溪河静静地流淌,从武平县东留镇南洞村发源,穿山越峡,浩浩茫茫,直抵中山古镇,缠绕武所古城。

这是一座曾经见证王朝更迭、刀光剑影的古城——老城、新城、城中。掀开历史的面纱,才惊艳这座“城”是如此具有力量之美、人文之美、穿越之美,温婉而动容。

“三城”是一块弹丸之地,地不过数平方公里,户不盈千,人不逾万,却聚集着个姓氏;“城”内操军家方言——外人难以解读却又与客家方言并行不悖六百余年,蔚成客家文化的奇观。

“三城”地理位置独特。毗邻武溪河得水利航运之便,陆路上能达江西寻乌,下则达广东平远,与武平县城仅10来公里路程,一衣带水,朝发夕至,成就了历史上中山古镇舟车辐辏、摩肩接踵的畅旺人气。唐开元二十四年(年)始建汀州,这里是武平、南安两镇的镇所之一,南唐保大三年(年)这里又是武平场治所在地。北宋淳化五年(年)武平建县,这里曾作县治所在地。县治迁平川,那是后话。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片土地接纳了一波又一波从北方或周边迁来的移民。先进的耕作技术和中原思想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形成特立独行的客家文化。民族大义、仁慈博爱、和睦邻里、奋发有为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得以安定稳定的价值追求,更是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人文理想。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道德规范衍生客家文化的魅力,也催生了古镇三“城”在社会动荡和时代裂变中所迸发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这种坚守,尤以明清两朝迭代之际最为凸现。

大明王朝以武功定天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闽粤赣边山高路远,民生凋敝,连绵群山不但成为政权通达辐射的阻隔,也可能成为啸聚山林、社会不宁、动摇根基的渊薮。于是,朝廷鼎立便推行卫、所兵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作为全汀门户且能声气相求的“三城”,便成为驻兵的理想场所。“三城”成为福建行都司统下的武平千户所——武所——朝廷派十八将军及其家眷前往镇守。

这些军士一边守城以望大地烽烟,一边屯田以自食其力。大量荒芜的土地得以开发,大量人口得以繁衍,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奥义得以传承。这是一群为数不少的外来军籍,朝廷赐予的优抚优待和宽惠宠恩,使这群初来乍到的军籍将士在血统中就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包括军籍将士内部交流的语言——军家方言——一种以赣方言为主兼及地方方言融合而成。有足够的人群同操一种方言,又与周边地区所操方言兼相使用,并行不悖,是为客家方言岛。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大明攻城掠地、夺取政权的法宝,也是集权统治、让利于民的根本遵循。武所建立之初,便开始筑城,分别为老城、新城、片月城,“明洪武二十年(年),始筑城(即今旧城),周围二里百八步一尺。正德初年(年),于旧城东北隅议增筑新城,至嘉靖十九年(年)漳南道侯公廷训复申请议,工乃底成。修四百二十五丈,高二丈三尺,广二丈。”日月经年,久久为功,最后武所已修成八座城门,曰:迎恩、永安、平定、常乐(以上老城),通济、朝阳、水门、文明(以上新城)。有的城门还建有楼、铺等附属设施。(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

高高的城墙,是所城心灵的归依,也是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仁爱表达。朝阳喷薄,城门打开,人们鱼贯出入,或耕山种、访亲接客、出门寻生意;薄暮时分,城门关上,街市两边一字排开的商铺也不打烊,豆油灯下或传来朗朗读书声,或清脆的敲击声——豆腐米酒、浆洗漂染、雕花刻凿、扎纸糊裱,烛光焰焰,人影憧憧,直到深夜,疲惫的三城酣然入梦。

梦乡,源自对这座古城的热爱而生发的内心的安宁。

这座古城,有“九井十三灯”之说。“九井”,顾名思义,城内有供人汲水饮用、洗涤的九口水井。这些水井,不仅是居民沟通信息的平台,还兼具消防功效。何谓“十三灯”?原来,明清之际,城里有13座供奉各路神明的寺庙庵堂,在人遇挫时总是借用神的威力赐予智慧渡过难关,又通过年复一年的迎神赛会引导向上向善的风气。这些庙分别是武德侯王庙、东平王庙、赤沙王庙、赖公庙、真武庙、南山寺、龙济岩庵、曹福庵、罗寺径、安禅庵、湖田寺、净土庵、真人观,每逢元宵佳节,当地人便在庙里举行大型灯会,建醮祈福、酬神还愿,风流浪子台上跳,笙箫鼓乐不夜天,以致当地还流传“有食冇食,食到正月二十;有嫽冇嫽,嫽到灯了”的俗语。

古城花灯,或小巧玲珑,或娟秀端庄,体态轻盈,装饰华美,是元宵节俗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寄望,成为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年)的迎恩门,巍峨壮丽,望之森然。直通城门的青石板道极具人性化设计,一条条坚硬的麻石铺在路面,中间微隆、两边稍低的弧状不至雨后积水;每隔一段便放置一个排水漏斗,连漏斗的形状也是金元宝;民国年间兴建的幢幢骑楼——前店后间以及宽大的走廊,行走其间,既能观赏市井风物,还能遮风挡雨、避暑纳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盛极一时的武所十三庙,如今安在?漫步古城街巷,其中的武德侯王庙(上庙)、东平王庙(下庙)便扑入眼帘。这两座庙均建于明正德七年(年),上庙祀诸葛孔明,下庙祀唐代忠臣张巡。在这么一个姓氏混杂的社会人群中,树立可摸可触的贤人榜样实在是功德无量。诸葛亮的人生智慧和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正是教化普罗大众的鲜活例证,武德侯王庙从崇祯年间至同治八年屡毁屡建,展现了武所古城的团结心。

施桥砌路、建亭修渡,照顾他人,方便大众,一直是民间积德行善的风行。永安桥,旧称通济桥,清康熙邑绅王穆堂建,原为木桥,清道光年间毁。后王穆堂曾孙王启图等兄弟秉承母命,将其母寿诞礼金捐作建桥资金,于清道光十年(年)建成七墩八孔石拱桥,遂改称永安桥。桥长米,宽3.7米,舟形墩,孔跨10.9米,成为挥洒在武所上空的一道彩虹。

清宣统三年(年)这里创办武所小学。年秋武平更名为中山示范乡。勇立潮头,不落人后,便是武所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并以其丰赡的风物和坚毅的风骨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

现代化、城镇化的铁甲战车,碾压着武所这一片厚重的土地。这片土地报之以沉重的叹息。

武所城外之洪岭上,建于明嘉靖三十年(年)的文峰塔,又名相公塔,俨然一位历史老人,洞悉世事更替,始终坚信这块土地从未丢失的文化自觉以及付诸实施的自我修复能力——屈指算来已有多年历史的武所古城一定能通过自身的努力继续辉映在南中国的崇山峻岭中,附着穿越洪荒的中国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的精髓,鼓舞人们坚守初心,奋发有为,永不懈怠。近年来,由民间热心人士斥资一千万元兴建的百姓众祠和已经签约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百家大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神奇的百姓之镇。爱满三城,就像岸边的武溪河水,滋润万物,百花生长,朝气蓬勃。

来源:宋客e家

图片:部分来源武平摄影家协会

编辑:兰萍

审核:黄梅平

监制:钟红晖

总监制:舒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