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龙峰陈蕴茜秦瑶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2022/11/5 来源:不详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js/
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任务,其复杂性、紧迫性和挑战性不容忽视,在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大任务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重要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力,乡村振兴就会蹄疾步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就会步履维艰。调研组以寻乌县、鄱阳县、崇义县、高安市、渝水区、湘东区、柴桑区、芦溪县、泰和县、余江区、靖安县等11个县(市、区)为样本开展重点调查,努力反映全面情况,找准存在问题,为切实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
当前,乡村的空间格局和社会结构呈现出一些深层次变化,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与村庄空心化并存。农民的交通出行、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活方式与市民不断接近,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程度加快推进。从全省来看,年实现1.6万个行政村光纤宽带全覆盖,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村民小组通水泥路;全省集中供水率达87.7%,自来水普及率达82.4%,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2%。越来越多以农村青年为主体的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人口外流造成乡村产业空心化、房屋空置、土地弃耕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空心村”“空巢户”现象突出,部分乡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日渐衰竭。统计数据显示,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7%。城镇化步伐加速的背后是农村的加速空心化,大量的农民变成了“市民”,或者进城务工和生活。
生活小康化与文化贫乏化并存。一方面,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大变化,呈现小康化特征。许多农民搞起了经营和产业,传统封闭和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大改变,农民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随之变得更加丰富,总体上乡村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变迁,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等不正之风多发。
信息网络化与关系松散化并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智能手机, 农民两栖化与社会异质化并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和进城兼业,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两栖化的特征。从情感上看,尽管已经进城务工甚至定居,但是土地情结仍然较重、家乡情怀仍然较深,有的是年度“两栖化”,平时工作生活在城市,春节、清明等节假日从城市集中返乡;有的是每天“两栖化”,白天在城里工作,晚上回乡下家里居住。农民大量走出村庄的同时,市民下乡休闲、养老、居住的数量和频率也在增加,尤其是城郊的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导致村庄社会多元化,村民对村庄的主体感逐步减弱,农村社会异质性增强,如果发展过快,会给社会治理带来较大困难。
需求多样化与供给单一化并存。一方面,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理念和供给领域上依然单一化。存在与老百姓需求脱节、设施常态化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农民的期望正在从公共服务“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而且更加强调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事务繁杂化与村民去集体化并存。一方面,随着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各类资源不断下沉,公共事务呈现繁杂化的现实,村干部将大量时间花在整理资料、制作台账上,单独依靠有限的村干部解决日益增多的村庄公共事务,显然力量过于单薄,公共事务治理出现“内卷化”现象;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基层政府习惯“大包大揽”“替民做主”,乡村治理与农民意愿“两张皮”现象严重,村社集体组织也越来越缺乏调节村庄关系的能力,造成了集体行动的困难和公共事务的困难,一些地方的公共事务治理变成了“金钱调解”。
党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短板
农村基层党建在凝聚各方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偏弱。一是村“两委”班子“雁阵”效应有待加强,尤其是村支书“头雁”作用有待加强,许多农村党组织面临着村支书文化偏低、年龄偏大、能力偏弱的问题,也有的村“两委”班子存在“无力办事、无心理事、无人管事”的现象。二是农村党员结构普遍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女党员少、年轻党员少、高学历党员少的“三少”问题比较突出,以湘东区某村为例,党员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占5.03%,女性党员仅占16.98%,而初中及以下的党员占比为59.12%。三是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本领恐慌”。面对信息扁平化传播的新趋势,一些农村党员干部丧失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赋予的权威,在群众面前底气不足。
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有限。一是有的村干部思维固化,不愿意因地制宜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源,存在“种好自家的田,挣鼓腰包的钱,应付公家的事”的思想。二是缺乏良性的投资经营机制,缺乏兼具安全和收益率的投资项目,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三是一些村支书思路不开阔,不能变资源优势为新兴产业优势,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归因于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思想引领作用不强。一是思想文化阵地平台使用率不高,一些基层阵地平台建设得比较漂亮,但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日常管理维护。二是宣传文化活动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有些活动开展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三是一些陈规陋俗仍有市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主要有婚丧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高额彩礼等。
调动群众参与办法不多。一是一些群众的主体意识比较淡薄,“自扫门前雪”“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等问题较为突出,公共事务参与上“干部干,村民看”的现象仍然突出。二是随着社会体制改革和劳动市场流动,农民群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农民,其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在家小本经营,其生活、就业等较为自由,对组织的需求程度降低。三是为了动员群众来参加公共事务,有的地方发放一些小礼品,随之出现“礼品依赖”现象。
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
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以在以下4个方面努力。
强化组织力量,全面提升引领能力。一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把打造好村党支部作为乡村治理的第一位任务来抓。同时,在有条件的村小组也要建立起党小组,切实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实施推广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育苗工程”,积极吸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文化水平高的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二是组织基层普通党员轮训,加强学习交流。分批次对乡(镇)村两级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切实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胸怀,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三是发挥激励导向,科学设定基层党组织考核机制。要从省级层面规范有关部门对基层的报表和考核要求,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增加群众评议权重,充分发挥普通党员和群众评价的效果导向作用。
整合治理资源,切实增强发展效能。一是开展村级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家底。系统盘点组织、宣传、综治、文化、农业等各部门各系统的基层阵地资源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推动资源整合,加强统筹使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二是以基层党建资源阵地整合和“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从省委省政府层面出台标准、明确要求,构建“一室多用”党建阵地,统筹资源阵地协同运作。三是加强人员管理,确保有人做事。推广党建宣传员公益性岗位的建设,适当延长签约年限;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党建宣传员发展渠道,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参与。
激发群众活力,着力构建“发展共同体”。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在农村文明实践站设立“百姓说事点”,让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从根源上减少“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发生。二是大力推行党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制度。研究修订《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明确村民理事会的职责、理事长和成员选举、工作监督、保障措施等内容。三是搭建“党建+”乡贤工作平台。建立乡贤联谊组织,打造乡贤馆、乡贤文化墙,选择优秀党员干部、社会成功人士担任名誉村支书,发挥他们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加大“劣规陋习”整治力度,在党报党刊、政府 来源:《当代江西》\02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
作者:涂龙峰陈蕴茜秦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