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小溪乡地名

2023/6/14 来源:不详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pf/a_6416852.html

引子

小溪,以水得名。境内山岭连绵,溪河纵横,故名。解放前夕属第二区(利村区)丰溪乡,解放初属小溪区小溪乡,年9月成立小溪公社,同年11月并入利村公社,年又从利村公社分出。

小溪是革命老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登贤县苏维埃政府驻长源大队部。当时,小溪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开展革命活动,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小溪圩在县城西南面路旁山岗上。原名小溪坪,建后,始称蟠龙圩,后更名小溪圩,由于竹木、土纸山货多,市场日趋繁荣,自古以来素有“头唐江、二古陂、三驿前、四小溪”之誉称,闻名赣南。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小溪圩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小溪乡。年属利村公社红旗大队。年分出小溪公社后,称小溪大队。

秀塅在小溪圩东南面山坑里。因自然条件好,生活较富裕,故名。清初黎氏从福建迁入。

新屋里在小溪圩南偏东山脚下。明中江氏从福建迁入。

茶头湾在小溪圩东南面山坑湾角上。因地处秀坑的岔坑头上,名岔头湾。后称茶头湾。明中康氏从利村迁入。

白石下在小溪圩南偏东岭脚下。山上白石多得名。明中杨氏从孟口迁入。

熊屋在小溪圩南偏东岭脚下。熊氏于清末从宽田迁入,江氏于清末从下竹坑迁此。

属半山区石岭棋布,道路崎岖,以桃枝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洛村乡。年属新陂公社,称藤桥大队。年属利村公社,藤桥大队。年属藤桥公社永丰大队。年属小溪公社称桃枝大队。

庙角在小溪圩东北面小溪边。门口有只庙故名。清中黄氏从宁都长胜迁入。

雪竹坝在庙角西北面岭脚下小河坝上。以盛产小山竹得名。明末丁氏从岭下迁入。

桃枝在庙角东面岭脚下。因桃树多得名。清中李氏从小溪口迁入。

岭下在庙角西面岭脚下。明末丁氏从新陕迁入。

大树下在庙角西南面岭脚下。以门口原有三棵大松树得名,明末丁氏从利村迁入。

石排上在庙角东南面石岭排上。原名为石壁上,后称石排上。清中孙氏从藤桥迁入。

八丘在庙角南偏西石岭脚下。村前有坑田八丘,故名。清中丁氏从大树下迁入。

半埠在庙角南偏东石岭下。以地形低山缓坡得名,清末许氏从万安迁入。

老秧田在庙角南偏东岭脚下。门口农田肥沃,水源较好,一贯作秧田,故名。黄氏于明末从利村黄屋迁入。

上湾在庙角南偏西石岭湾上。清末丁氏从新陂迁入。

王桂坑在庙角南偏东岭脚下。从前该坑有龟,原名王龟坑。龟字不雅,改称王桂坑。清末丁氏从新陂迁入。

属半山区。石岭起伏,坑沟纵横,相传本地与新陂交界处的山川,古时多藤,行人沿藤而过,故名藤桥。驻下坑。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藤桥乡,年属新陂公社称藤桥大队,年属利村公社称藤桥大队,年转为藤桥公社称藤桥大队,年属小溪公社称藤桥大队。

下坑在小溪圩北面坑口石岭下。清初郭仲文从罗坳大队迁入。

利车坝在下坑东偏北小河坝边。原名低车坝,后演变成利车坝。清中林仲仙从黄婆地迁入。

赤石在下坑东偏北赤色石岭脚下。清中曾德明从川江迁入。

上坝在下坑东偏南小河坝上方。清中丁氏从新陂迁入。

箕脚坪在下坑南偏西山东坪上。此地有三座山,形似麒麟狮,故名麒麟坪。后改称箕脚坪。清初钟成美从赣县长洛迁入。

川江在下坑南偏东石岭脚下。因石岭顶上有一个大孔,故称穿光。后演变为川江。清初孙姿菊从泰和朝入。

陀栗树下在下坑南偏西山坑里。以原有一棵陀背大树得名。清中孙本文从羊屋场迁入。

黄屋在下坑南偏东山脚下。清末黄广白从仁风山坑迁入。

长畚在下坑南偏西岭脚下。因坑长山下多良田,故名。清中孙氏从利村屋黄迁入。

新羊屋场在下坑南偏东小河边,清中孙氏从羊屋场迁入。

羊屋场在下坑南面山坳上。地形似羊,且好牧羊故名。明末孙氏从新陂山下迁入。

岭脑在下坑南偏东黄泥岭上。钟氏于清末从芒坝迁此。

芒坝在下坑南偏西石岭脚下小河边。以盛产芒苳草得名。清初钟氏从赣县长洛迁入。

相田在下坑南偏东山坑里。后山形似象。原称象田,后变成相田。清末谢氏从鹅婆迁入。

大石背在下坑南偏西大石岭脚下。清末舒清秀从本地坳下迁入。

属半山区,石岭群立。坑沟石圾穿插,以船坑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大坪乡。年属利村公社称船坑大队。年属藤桥公社称船坑大队。年属小溪公社称船坑大队。

大禾坑在小溪圩西北面。按地形原称大湾坑。后改为大禾坑。清中张德新从福建迁入。

岽下山在大禾坑北偏东石岽上。因往返要上下山,故名。清中黄老三从禾丰迁入。

中寮在大禾坑北偏东石壁坑。后岭巨石象吊钟。建山寮后,故名钟寮,后写成中寮,清中胡女狗从罗江迁入。

黄荆坑在大禾坑北偏西山坑里。以黄荆多得名。清初戴国美从祁禄山迁入。

东瓜坑在大禾坑东北面石壁坑中。因坑口狭小,象个关口。原名东关坑,后俗称东瓜坑。清中张杰仁从大禾坑迁入。

船坑在大禾坑西偏北山坑里。门口有丘20担的大田象船形,故名。清中周统和从罗江迁入。

杞坑在大禾坑西面山坑中。屋后原有大树,始称大树杞下。后改称杞坑。清中张任良从塘湾里迁入。

外东瓜坑在大禾坑东面石壁坑里。位东瓜坑外面,故名。清末张氏从东瓜坑迁入。

窝里在大禾坑西偏南石岭窝里。清中蒋氏从罗江迁入。

仙坛脚下在大禾坑西南面石岭下。后山上有座仙坛庙,故名。清中杨石佑从流原后塘坑迁入。

桥坑在大禾坑东偏南黄泥岭脚下。为了便于行人来往,架了一座桥,故名。清末蒋寿山从姜坑子迁入。

上嵊在大禾坑西南面石岭湾上,石岭上有个石堆象印章,故称上印后改成上嵊。清初陈明初从长洛丰树湾迁入。

属半山区,石岭林立,坑沟纵横,公社化时期,以驻地丰田坑命名为丰田大队。年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因与铁山垅镇丰田大队同名,故更名为丰坑大队,仍驻丰田坑。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年属藤桥公社称丰田大队。年并入利村公社。年分为藤桥公社称船坑大队。年并入小溪公社称船坑大队。年从船坑大队中分出丰田大队。

丰田坑在小溪圩西北面山坑里。该地过去水利条件差,土层薄,三年两不收,故名荒田坑。后改变了条件,改称丰田坑。兰氏于清中迁此。

长塅在丰田坑北东面石壁坑中。以地形得名。清初叶南羊从信丰迁入。

小水在丰田坑东北面石岭下,以门口小溪细水长流得名。清中钟测云从芒苳坝迁入。

羊木坑在丰田坑东北面石壁坑里。以地形似羊得名,明末王军民从利村迁入。

八丘在丰田坑西北面,门前有八丘田,故名。清中黄氏从兴国迁入。

虾蟆石在丰田坑西偏北黄泥岭下。门前有一石岭形似虾蟆,故名。清中谢从芳从赣县迁入。

李屋在丰田坑西偏北石岭下。明末李传贵从流源迁入。

芦屋在丰田坑西面石岭下。以卢氏开居得名。卢外迁,张利三于清末从坳下迁入。

兰屋在丰田坑东偏南黄泥岭下。兰体常于清中迁入。

大窝里在丰田坑东面石岭大窝里。明末蔡上达从梓山固院迁入。

茶坑在丰田坑东偏南石壁坑中。以油林得名。清初黄氏从新陂庙背迁入。

寺背在丰田坑西偏南石壁坑里。位于庙的背面。故名寺背。清末蒋其中从罗江水竹坑迁入。

藤杏在丰田坑东南面石岭下。屋后有棵粗大的活血藤,故名。清中王氏从利村迁入。

鹅湾里在丰田坑西南面石岭湾里。地形象鹅,故名。明末杨氏从流源坳背迁入。

梅子坝在丰田坑西南面小溪坝上。门口有杨梅树,故名。年杨照金从鹅湾里迁入。

口坑在丰田坑南偏西山坑。清中陈老罗迁入。因坑口狭窄,故称口坑。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簸箕塘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箕簸乡,年属利村公社称簸箕大队,年划分为小溪公社称箕大队。

簸箕塘在小溪圩东北面,门前有口塘,形似簸箕,故名。清中钟兴仁从兴国竹坝迁入。

北坑在簸箕塘东北面路旁。位南坑北部,故名北坑。清末钟氏元从洛村迁入。

老屋尾在簸箕塘西北面老屋坑尾。明末郭闻峰从信丰垅坪安息迁入。

丹村在簸箕塘西北面山脚下。该地山青水秀,地势平坦,故名。清初张仰松从广东迁入。

安塘里在簸箕塘西偏北山脚下。该地原有经堂庵,始称庵堂里,后改名安塘里。元中刘氏从赣县小汾迁入。

南坑在簸箕塘东北路旁。位于丹村南部,故称南坑。明末钟氏从三门迁入。

羊石下在簸箕塘西面路旁。周围有五座石山,素称“五羊下山”,故名羊石下。元初李完林从福建迁入。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驻地坳下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丰区溪乡,年属利村公社小溪大队,年分小溪公社后称坳下大队。

坳下在小溪圩北面溪边。位簸箕坳的下方,故名,明中卢宝忠从福建迁入。

河埂在坳下北面岗坂下。原名“三官庙”。年林业局在此建栏河坝,年建成后改称河埂。林业局小溪竹木检查站驻此。

老屋场在坳下西北面山坑里,比雪竹坝建村较早,故名。清中部氏从罗迁入。

雪竹坝在坳下西北面岭脚下小溪边。以产雪竹得名。清末郭新民从老屋场迁入

板桥坑在坳下西北面山坑里。沿途坑溪有板桥,故名。清中刘氏从上坪迁入。

下洋坑在坳下北偏西石山脚下。位下洋坑下方,故名。清中舒氏从太坪迁入。

罗古在坳下北面小溪湾里。陂水响声如锣鼓,原称锣鼓。后写成罗古。清中钟氏从羊屋场迁入。

新先坝在坳下北偏西山脚下。此地两面是石山,中间是小河,风景秀丽。原称神仙坝。后演变成新先坝。清中杨氏从白石下迁入。

高石下在坳下西偏北高石岭脚下。明末舒氏从太坪迁入。

新屋下在坳下东偏北山脚下。明中卢东山从福建迁入。

坛湾里在坳下东面岭脚下。门口小河湾里有个水潭,原称潭湾里,后写成坛湾里。明中芦宏忠从福建迁入。

大岭背在坳下东偏南大山脚下。明末赖氏从罗江迁入。

上洋坑在坳下西偏南山坑里。位下洋坑上方,故名。清中胡氏从福建迁入。

隘上在坳下东偏南山脚下。因地势较高得名。明中陈氏从陈屋坝迁入。

黄泥塘在坳下南偏西山排上。该塘系黄泥土质,塘水经常混浊,故名。清中卢氏从寻乌迁入。

马园排在坳下南偏东山脚下。明末卢西峰从坳下迁入。

湾里在坳下东南面山脚下湾里。明末黄氏从塘村迁入。

白弓前在坳下南偏东山脚下田塅边。地形似弓箭,故名白弓前。明初陈氏从新陂迁入。

属半丘陵地带。以驻地鹅婆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年属利村公社,称鹅婆大队。年属小溪公社,称鹅婆大队。

鹅婆在小溪东偏化。后山象鹅,故名。清中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坝里在鹅婆东偏北岭脚下坝里。清末陈氏从禾丰迁入。

下双坑在鹅婆东北面岭脚下。位双坑下方,故名。宋中钟玖万从兴国竹坝迁入。

梅坑在鹅婆东偏北山坑里。门前有棵悔子树,故名。清末巫玉开从福建莲花迁入。

沙坝黄在鹅婆东偏北山坑里。四面环山,中间是黄坡小盆地,故名沙坝黄。清中丁贺生从新波湾背迁入。

樟坑在鹅婆东偏北山坑里。门口有大樟树,故名。清末巫氏从福建迁入。

下山寮在鹅婆东偏北山腰上。原是个山寮。清末陈流民从罗江迁入。

禾熟在鹅婆东偏北山脚下。建房时正值禾熟季节,故名。乾隆37年钟青盛从兴国竹坝迁入。

岭下在鹅婆西北面山脚下。宋中谢殿儒从水头迁入。

寺背在鹅婆西面岭脚下。原有寺庙,拆迁后,谢氏于清中从水大迁入建村,故名寺背。

上双坑在鹅婆东偏南岭脚下。位双坑上方,故名。清乾隆37年钟会群从兴国竹坝迁入。

丹鹅嵊在鹅婆东偏南岭脚下,后山象鹅形,故名。清乾隆林氏从藤桥迁入。

坝里在鹅婆东偏南岭脚下坝里。宋中钟殿盛从兴国竹坝迁入。

属半丘陵地带。以流源片村命名。驻杨梅排。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大坪乡。年属祁禄山公社称强大队。当年转为小溪公社,称流源大队。年与田心高石合并,称田心大队。年分开,称流源大队。

杨梅排在小溪圩西面岭排上。以盛产杨梅得名。清末黄明万从新陂庙背迁入。

杜背坑在杨梅排东北面山脚下。以屋背坑有个社官庙得名。清末黄氏从兴国迁入。

后塘坑在杨梅排北偏西山脚下。以杨后塘于明末从仁风迁此开基得名。

纸槽坑在杨梅排北偏东山脚下。原产毛竹,建有纸槽,故名。清中杨匡华从仁风迁入。

坳背在杨梅排西北面山坳背。清中杨德周从上年坑迁入。

上树坑在杨梅排北偏西山坑里。因山像人,该在上方,原名上手坑,后改为上树坑。清中杨洪模从仁风迁入。

石人村在杨梅排北偏东。有个石山象人形,山下有口塘,原称石人塘,后演变成石人村。杨氏于明朝从仁风迁入。

对面山在杨梅排北偏西。与栗树面两对面,故名。清中杨氏从仁风迁入。

杨坑子在杨梅排西北面岭脚下山坑里。杨氏开基,故名。清末从栗树面迁入。

大陂面在杨梅排东偏北山脚下。原是赖氏田寮,故称赖屋面,后建油察修了座水陂,就改为大陂面。清末杨氏从纸槽坑迁入。

流源在杨梅排西面山脚下。该处是水系发源地,故名。清中陈氏从信丰虾蟆石迁入。

安山脚下在杨梅排西偏南安山脚下。清中刘氏从上欧迁入。

牛迹地在杨梅排西南面山脚下。该地盛产牛夕,故称牛夕地,后改为牛迹地。清末丁氏从新陂迁入。

长岭下在杨梅排南偏西。地处长岭之下,故名。清中陈氏从赣县石含迁入。

棉花坳在杨梅排西南面三坳之间,形似莲花,原称莲花坳。后演变成棉花坳。吴氏于明末迁此。

狗脑在杨梅排西南面山排上。地形象狗脑,故名。清中姚氏从广东德顺迁入。

东坑子在杨梅排南偏西棉花坳东面山坑里。清末刘汉生从广东石圳山下迁入。

属半山区丘陵地带。苏区时称长源乡。为继承革命传统,在公社化时期,命名长源大队。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长源乡。年属利村公社,称小溪大队。年分小溪公社后称长源大队。年又并入小溪大队。年分开,称长源大队。

上坝在小溪圩西南面大屋里上侧河坝上。清中郭氏从盂口迁入。

新屋里在上坝西北面山脚下。清中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大屋里在上坝西偏北山脚下。清中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陈屋坝在上坝西面田塅边。陈氏开居得名。陈迁后,钟氏于明末从兴国坝迁入。

禾上陂在上坝南偏东路旁。原庵居和尚。经常到小河陂上挑水,故称和尚陂。后改名禾上陂。袁氏于明朝从西郊河田迁入。

大坪上在上坝南偏西路旁大坪上。钟氏于清中迁入。

新圩上在上坝南面路旁。钟氏和舒氏当初在此开过开,故称新圩上。明末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以田心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田村乡。年属小溪公社,称田心大队。

蓑衣坪在小溪圩西面岗坂上。以地形象蓑衣得名。解放后新建村庄,卢氏从国心村迁入。

枧背在蓑衣坪北扁西山脚下,屋背坑里有只庵,原称庵背。后变成视背。清中卢氏从湾里迁入。

对门排在蓑衣坪西南面坑口岭排上。清中卢氏从小溪坳下迁入。

湾里在蓑衣坪西南面山脚下。村北有个大湾,故名。请中卢东山从小溪坳下迁入。

石欧在蓑衣坪西面山脚下,村旁石山似口盅(方言称欧子),故名石欧。清末陈氏从村石头丘迁入。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以左坑片村得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龙口乡。年属利村公社,称龙口大队。该大队与靖石和梓山公社的龙口大队同名,于年10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左坑大队。

茶亭里在小溪圩东偏南。因建村于茶亭旁,故名。清中曾氏从南屋山迁入。

社背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村前建有社官庙,故称社背。清中曾氏从上坪南坑山迁入。

大卜头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清中徐氏从三门迁入。

井头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屋北有口井,故名。清中梁氏从禾丰迁入。

岭脑在茶亭里西北面半山腰。清末钟氏从洛村迁入。

桃枝坑在茶亭里西北面坑口。以桃树多得名。清末曾氏从洛村迁入。

曲潭山在茶亭里西北面岭排上。地形弯曲,且有坞潭,故名。清光绪许氏从西江迁入。

杉湾里在茶亭里西北面岭脚下湾里。以杉木林得名。清中胡氏从里仁迁入。

上坑子在茶亭里西偏北岭脚下。以方位得名。清中钟氏从芒零坝迁入。

新屋子在茶亭里西北面岭脚下。清末曾氏从楂林迁入。

大田脑在茶亭里西北面山脚下。位于大田塅的上方,故名。清末温庙从新陂迁入。

枫树排在茶亭里西北面山排上。以原有一棵大枫树得名。清中徐氏从三门迁入。

下寨在茶亭里西偏南山脚下。后山曾扎过赛,故名。明末卢氏从坳下迁入。

龙口在茶亭里南偏东山脚下。位锁龙坑口,故名。清中刘氏从禾丰迁入。

广南山在茶亭里东南面龙口南面山脚下。多数居民是从广东迁入。故名广南山。清中

谢氏从广东迁入。

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原名高头石,在河边有座高石山,故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长源乡。年属利村公社称长源大队。年属小溪公社,年长源、小溪,石欧三个大队合并为高石大队,年分开,属小溪公社,称高石大队。

高屋背在小溪圩南偏西路边。以高氏开居得名。驻有供销店和机米厂。

安山在高屋背西偏北山腰上。清雍正建有庵,故名安山。清末陈氏从小溪迁入。

油店下在高屋背北偏西山脚下,从前屋背有只油,路头上有间小店,故名。清初袁氏从岭迁入。

石陂头在高屋背北偏东山脚下。以村西建有石陂得名。明中郭氏从競县下上洋坑迁入。

关公庙在高屋背北偏东路旁。原是只关公庙,建村后沿用其名。解放初郭氏从石陂头迁入。

圆墩坳在高屋背北偏西山脚下田边。村前有个圆墩,村东有一山故称圆坳。清中部氏从石陂头迁入。

石背坳在高屋背西北面大石山背。年钟氏从仙坛即下迁入。

大塘坳在高屋背东面山坳里。以中间有口大塘得名。罗氏于明中迁入。

上仙坛脚下在高屋背西偏南仙坛岽脚下上方。清末张若山从田心迁入。

潭下在高屋背东偏南山脚下。村南上方小河有一大潭,故名。清初黄源远从本地乱石子迁入。

铁护坑在高屋背西偏南山脚下。钟氏有个铁匠于清初从信丰龙舌楼下近入开基,故名铁炉坑。

坳子背在高屋背西偏南山脚下。以屋背有个山均得名。清中巫氏从广东迁入。

荒草坪在高屋背南偏东岭脚下荒草上。清末江生章从秀迁入。

乱石子在高屋背南偏东山脚下。以小河乱石多得名。黄氏于清初迁入。

[秀段大队]以秀投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簸箕乡。年属利村公社称龙口大队。年属小溪公社称龙口大队。年属小溪公社称秀大队。

连塘背在小溪圩东偏南。村前有几口大塘相连,故名。清末雷氏从大富坑迁入。

外南屋山在连塘背北偏东岭脚下。位于南屋山坑口,故名。钟氏于清成丰迁入。

内南屋山在连塘背东面岭脚下。位于南屋山坑尾,故名。刘氏于解放后迁入。

乌猪坪在连塘背西北面岭脚下。原名鲁营坪,后改称乌猪坪。年许条光从烂泥坑迁入。

上石在连塘背北偏西山脚下。该村旁大路上方有块大石,故名上石。清光结31年许德兴从会昌西江迁入。

老屋场在连塘背北面山脚下。清中黄氏从利村迁入。

老连坑在连塘背南偏东坑排上。清末梁氏从禾丰晒禾岭迁入。

大丘面在连塘背东南面山脚下小溪边。屋前有丘20担的大田,故名。清中雷氏从大富山迁入。

秀段在连塘背东南面路旁。该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故名。清末雷炳煌从大窝坑迁入。

龙潭山在连塘背东南面山坑。相传坑里一水潭有龙,时出油水故名。清末刘定佳从禾丰麻园迁入。

[锁龙大队]高山崇岭,道路崎岖。大部分村庄座落在山坑岭脚下。大队西南有一锁龙坑。因其名雅,故以为名。解放前夕属利村区丰溪乡。建国初期属小溪区簸箕乡。年属利村公社称龙口大队。年分大队称锁龙大队。

杉山下在小溪圩东南面小溪边。屋后岭上是杉木林。故名杉山下。清末杨氏从直洋坑迁入。

桥前脑在杉山下北偏东坑口小溪边。以村上方架有桥得名,清末钟氏从洛村迁入。

水源坝在杉山下北偏东坑口小溪边。相传此坝被大水冲打,称水打坝。因名不雅,改称为水源坝。清末华氏从不丰金盆迁入。

长坑里在杉山下北偏西坑口上。坑长五华里,故名长坑。清末范氏从本地木山下迁入。

狮脑坪在杉山下西南面岭排上。后山象狮,村在狮头,故名狮脑坪。清中范氏从木山下迁入。

荷树坳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小溪边。以屋后山均有荷树得名,清中陈氏从广东石圳迁入。

桐排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以油桐林得名。清末江氏从下竹坑迁入。

坳背在杉山下西南面山坳背后。年李氏从灯盏坞迁入。

龙王庙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以原有龙王庙得名。清末江氏从下竹坑迁入。

排子上在杉山下南偏西岭排上。年刘氏从盘古山山森迁入。

决基面在杉山下西南面岭排上。因后山盛产蕨箕草,故称决基面(诸音)。清末徐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下竹坑在杉山下西南面岭脚下。以竹林得名。清末江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塘子上在杉山下南偏西岭排上。以水塘得名。解放前タ王氏从利村下渭迁入。

坪盘脑在杉山下南偏西山腰大坪上。清中江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下嶂背在杉山下南偏西山脚下。该村后山是山嶂,故名。清末江氏从县江口迁入。

灯盏坞在杉木下南偏西山腰窝里。以地形象灯盏得名。清中李氏从赣县江口迁入。

黄竹头背在杉山下南偏西岭排上。以原有黄竹得名。清中钟氏从洛村迁入。

[片村]

藤桥相传此地与新陂交界处的山川有很多藤桥。行人沿藤而过,名藤桥。钟氏于清初从罗坳迁入,后有曾,丁氏相继迁此。

船坑居周、杨、陈氏。

田心含国心上搬、桃下等7个自然村。周围是山,中间田,故称田心。严氏于明初迁此。

左坑在小溪公社东偏南山坑处。是利村往小溪圩公路左边山坑故称左坑。

高石此地有座很高的石山,故称高石。含关公庙、石陂头、湾里、油店下、圆墩坳、杉树下等27个自然村。

十里坑在锁龙大队南偏西山坑里。含塘子上、排于上2个自然村。以里程得名。刘氏于年从盘古山山森迁入,王氏在解放前夕从利村迁此。

[农林点]

小溪大队林场在小溪大队东南面山坑里。于年建立。

水碓坑在丰坑大队南偏东山坑。以有水確得名。于清末新建土紙厂。年扩建为大队造纸厂。

蓑衣坑在鹅婆大队东北面山抗。形象衣,故名。是飒里生产队的纸棚。

山尾纸厂在鹅婆大队东偏北坑尾山腰上。是个纸棚。

野猪塘纸厂在流源大队西北面山坑里。四面环山。杂草丛生,过去常有野猪出没,故称野猪塘。系流源大队与船坑大队合办纸厂。

流源坑纸厂在流源大队西北面山坑里。靠流源村,故名。解放前夕建的纸厂。

老水坑纸厂在流源大队西偏北山坑里。年建纸厂,称老水坑纸厂,年倒塌停产,年流源生产队重建,沿用此名。

黄泥塘纸厂在流源大队西偏北南山坑里。年公社在黄泥塘兴建纸厂故名。

簸箕山纸厂在流源大队西南面山坑里。年公社在箕山兴建纸厂,故名。

桂竹杏在流源大队西南面山坑里。以产桂竹和杏得名。年公社兴办造纸厂。

遮坑里在流源大队西南面山坑里。因森林茂密得名。年公社兴建纸厂。

老寮长在田心大队西南面山脚下。年大队所建纸棚。

新棚里在高石大队东南面山坑里。老紙棚是在年建的,解放后进行修建,故名。

山寮下在秀段大队东偏北山腰⊥。驻国营小溪林场工队。

大窝坑纸厂在秀段大队东南面坑里。因山窝较大,故名大窝坑。年大队所建纸棚。

正通在秀段南偏东山腰上。原是个纸棚。

太阳山纸厂在锁龙大队东偏南岭排上。清末所建纸棚。

木山下在锁龙西南面岭脚下。原居范、舒两氏迁后,国营小溪林场于年在此修建工队。

大公坑在锁龙大队南面山脚下。原名大空坑,后演变成大公坑。属大队纸棚。

艾嶂在锁龙大队南偏东山坑里。属箕生产队纸棚。

梅子山在锁龙大队南偏东山坑里。以盛产梅子得名。属纸棚。

(注:本篇内容来源于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