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了解客家建筑,它们就要消失了
2023/7/30 来源:不详北京医院皮肤科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以及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等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日益式微,每天的消失量触目惊心,古建筑势必会成为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
赣南,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情况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到现在还保存了较为丰富和完整的古代建筑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
但以往的研究都只局限于一些局部类型或单体建筑的研究,如客家民居、围屋、古塔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历史学和建筑学角度对赣南整个生态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研究,这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少见类似的综合学术研究。因此对它进行系统地梳理研究和前瞻性的探索,将有利于对他们的保护和增强对其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学术价值,这对发展古建筑、古村落旅游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赣南民居解析
一、“厅屋组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客家民居从最普通的“四扇三间”到“九厅十八井”的客家大屋,都是由众多的“厅”和“房”或“正屋”和“横屋”组合而成。因此此种类型的民居称为“厅屋组合式民居”。
1.普通民居:
普通民居,主要指占地在平方米以下的民居,它包括四扇三间、六扇五间、一进两厅式和一进两横式。此外在城镇、山区由于受地形或者经济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前店后寝式和板壁式的普通民居。
典型案例
兴国县兴莲乡官田村陈有斌宅。建于年,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两层,悬山顶,通高6.4米。总平面形状呈“凹”字形,通面阔28.28米,通进深22.81平方米,建筑占地平方米,为“两厅两横”式布局。正屋由前厅、后厅、天井及左右厢房组成;两侧各为一排对称的横屋,面朝堂屋,相对分布,面阔六间。左右横屋的第一间与第二间之间有一过道,横屋与正屋之间分设前后两过厅和天井。墙体皆承重,有青砖墙、土坯墙、卵石墙三种,其中外墙面为清水墙。室内木作皆作红黑相间桐油漆,上架以棕红色为地,黑漆括边装饰,下架以黑色为地,红漆括边装饰。整座民居依山而建,前有门坪,后有风水林。
兴国官田”一进两堂两横”式民居2.大屋民居:
大屋,是沿用村民对当地大户人家民居的称呼。比较而言,赣南客家多称“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赣西北客家多称“某某大屋”。若以数字来区分,大致组群房屋占地面积平方米以上的,便可称作大屋民居。
典型案例
寻乌县晨光镇金星村角背围拢屋,坐西朝东,坡屋顶,以砖木结构为主,高两层。建筑平面布局为“两进三厅两厢两杠、三围拢一门楼”形式,建筑总占地面约平方米。居中正栋屋,由前、中、后三栋构成,面阔皆三间。前栋明间入口为门厅;中栋明间为主厅,是族民婚丧喜庆的集会地;后栋明间为祖厅(享堂),设有供祖宗牌位的神龛。前、中、后三栋正屋之间各有一个天井,正栋屋的两侧和后面,由三条围拢屋(约当于大屋民居的“横屋”)呈弓背形环抱,各条围拢屋之间,均设有一条宽为0.9米的通廊。这部分平面布局,隐含赣南“三堂六横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
寻乌角背围拢屋远景寻乌县角背围龙屋平面图寻乌县角背围龙屋立面二、“围堡防御式”民居
受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我国防御性民居较为多见。如东北有炮台民居,西北有寨堡民居,川康有碉房民居,华南有碉楼民居等。客家地区则有闽西南的土楼民居、闽中的土堡民居、粤东北的四点金等。而江西客家的防御性民居基本上见于赣南,主要有围屋民居、炮台民居和城堡式民居。
1.围屋:
“围屋”是种有坚固防御的设防性民居,但从其平面的基本元素来看,仍未跳出“厅屋组合式”民居的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四面围合封闭,外墙中设有炮楼、枪眼等防御设施,围内设有水井、粮柴库、水池等防围困设施和设备。围屋民居,因其外墙既是每间房屋的外墙,又充当整座围屋的围墙,又因部分围屋的大门门额上题有诸如西昌围、庆衍围、龙光围等铭文,故名,但当地人统称为“围”、“围子”或“水围”。
典型案例
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新围。距镇上约1公里,与关西老围遥相对望。该围建于清嘉庆年间(——),是赣南典型围屋中的精品,无论建筑规模还是细部构造,都卓然超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94.75米,宽83.36米,围屋高两层约7米,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部檐口皆用砖叠涩封檐,墙体的下部用三合土(即石灰、沙石、黄泥)版筑,为了提高其硬结度,相传土中还掺入了漏水糖,糯米汁,因此,至今坚固如初,高5米,厚0.9米。上部墙体是用28厘米长的水磨砖砌成,厚35厘米。
龙南关西新围俯瞰2.围龙屋式围屋:
围拢屋式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中粤式围拢屋与赣式围屋相结合的一种类型,当地人将之与赣南常见的围屋一样统称为“围”或“围子”,为方便讨论考虑,姑称之为“围拢屋式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和寻乌两县,他县偶有散见。
典型案例
田心围是栋“两进三厅两横”祠居合一式民居,外有三条围拢屋环抱,前低后高,前方后圆,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从平面上看属于围拢屋类型,但它又是多层楼房,并置有炮楼等围屋特征的设施,是典型的“围拢屋式围屋”。田心围除正门外,两翼各设一侧门,侧门设计成城楼样式,兼作围屋的炮楼,体现出围屋从城堡发展而来的轨迹。整座围屋高两层,外墙均用河卵石和三合土筑成,内墙多用土坯砖砌垒,围内皆用自然卵石铺地,与别的大型围屋相比,构制显得朴实无华,纯为蔽身求安之所。
龙南武当乡田心围平面龙南武当乡田心围侧门赣南公共建筑解析
一、墓塔
墓塔,又称普同塔、普通塔、海会塔、和尚塔等。它是佛教僧人死后采取的一种掩埋墓葬样式,也是塔最初功能和意义的表现形式。其形制因时代和所掩埋僧人身份的不同而有大小、形制和繁简程度的不同。
其主要特点:⑴必在寺庙附近;⑵都是石构;⑶大多为实心单层,个别作空心楼阁式者,如于都康石岩普同塔;⑷一般有铭文,内容不外乎称谓、年款、对联等,如赣州通天岩普同塔。
典型案例赣县大宝光寺智禅大师塔,又称大宝光塔,因系大理石精构而成,石质如玉,故俗称“玉石塔”。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山村宝华寺大觉殿内,建于唐咸通年间(—),是为纪念大宝光寺智藏禅师而建的。塔平面为正方形,高4.5米,可分为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
赣县田村大宝光塔二、文庙
文庙,是古代以办学为宗旨将学校与崇敬孔子相结合的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故又称学宫、学庙、孔庙、夫子庙等。文庙建筑的布局,普遍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其中多数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按纵轴线上的庭院划分,我国文庙可以归纳为九进院落、三进院落等几种主要形式。
典型案例
赣州文庙,位于今章贡区老城东南厚德路42号的文庙,其实是赣县文庙,赣州文庙,本应是指“赣州府文庙”,约毁于民国初年,现尚存残址和遗构,如刻有“府学”二字的铭文砖和一些红石构件。因现只存此文庙,故后人混为一谈,当然,这也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由于府文庙和县文庙,历史上长期共存一处,自宋到明万历三十二年(),县文庙基本上附随府文庙而动,历经七八次的反复迁址,到清乾隆初年再次迁回紫极观即现址,才没有再变化地址。
赣州文庙大成殿
三、牌坊
受古代赣南在政治、经济以及礼教文化相对较落后的影响,赣南的牌坊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类型,都不如赣中、赣北地区丰富。据“三普”登记资料:现赣州市所辖各县市区尚存牌坊23座。
以上转载内容来自书籍《赣南历史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