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
2022/10/11 来源:不详走“生态+”发展道路
寻乌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
11月24日,寻乌县与深圳市龙岗区联合举办的“益行红色胜地、重温寻乌调查”红色公益徒步活动,在该县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地启动。来自两地的多名徒步爱好者沿着26公里的徒步线路,领略当地风土人情,体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成果,在青山绿水之间享受运动的乐趣。在了解到这里曾经是废弃稀土矿区时,参赛者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这是寻乌县探索“两山”理论转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缩影。
寻乌县稀土资源丰富,但由于多年大规模开采,造成矿区内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寻乌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赣州市列入全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的机遇,先后实施了以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3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9.55亿元,推行全景式策划,强化全要素保障,对废弃稀土矿山进行全面治理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水体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生态断链得到逐步修复,呈现出勃勃生机,废弃稀土矿区变成了“绿洲”。
在大力推进矿区生态修复的同时,寻乌县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生态+”发展道路,加快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采取“生态+工业”模式,将连片稀土工矿废弃地开发建设成为工业园区,目前入驻企业28家,新增就业岗位余个,直接收益超过3.48亿元,实现“变废为园”;采取“生态+光伏”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达35兆瓦,年发电量达万千瓦时,年收入达万元,实现“变荒为电”;采取“生态+扶贫”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多亩,种植油茶、百香果和其他经济作物多亩,实现“变沙为油”;采取“生态+观光”模式,提升G国道至废弃稀土矿区道路7公里,建设自行车赛道14.5公里以及步行道1.2公里,统筹推进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自行车赛事等文旅项目建设,与青龙岩旅游风景区连为一体,着力打造旅游观光、体育健身胜地,逐步实现“变景为财”;采取“生态+教育实训基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娱乐性军事训练、体能拓展训练、教育咨询等业务的教育实训基地;采取“生态+特色民宿”模式,建立长效生态发展机制,发展民宿旅游,统筹好村集体、农户、投资商三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实现富民之路。(记者李芳通讯员陈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