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废弃矿区创新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12/4 来源:不详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s://m.39.net/pf/a_7534559.html
00:31

江南都市报讯全媒体记者刘火兵摄影报道:“看着家乡的变化,我们很开心。以前这些废矿,我们一般都是远离的。不敢靠近,因为坑坑洼洼的,很难走,也不太安全。现在好了,有些废矿成为了我们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修复得很漂亮,很人性化。感谢相关部门的尽心尽责,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了。”日前,寻乌县居民赖老先生满心欢喜。

近日,在山水工程推进会上,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寻乌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名列其中。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寻乌稀土开发生产为国家建设和创汇作出重大贡献,但由于当时生产工艺落后和不重视生态环保等原因,遗留下废弃稀土矿山14平方公里,矿区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耕地淹没、水体污染、土壤酸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为改变废弃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寻乌县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改变了过去条块分割、单一碎片化治理的传统模式,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分区治理,先控制危害、后合理利用,梯次推进。

破解“三方面”难题

破解推进机制难题。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打破原来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消除国土、林业、矿管、环保、水利、交通等行业壁垒,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化推进。

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在充分用好山水林田湖草专项资金0.74亿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资金0.93亿元的基础上,寻乌县充分整合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7.89亿元,并积极引进企业投资2.44亿元参与项目共建,有效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破解考核标准难题。全面加强项目后期管护,确保项目区前期脆弱的生态修复可以得到专业养护,并对项目治理后的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水质、土壤理化性质等设立统一考核标准,具体为:总汇出水口考核断面水质氨氮浓度≤15mg/L,水质pH值在6-9范围内;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强度处于轻度侵蚀级别;治理区地表植被覆盖率大于95%。

探索“三同治”修复

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开展地形整治、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确保消除矿山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

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油茶、竹柏、百香果、油菜花等经济作物,坡面采取穴播、条播、撒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减污治理。流域上下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稀土尾沙、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实现“源头截污”。下游通过清淤疏浚、砌筑河沟格宾生态护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标系统一致,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

推进“三同步”发展

综合修复治理同步。对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精准剖析各要素之间逻辑关联,统筹推进源头全要素、全方位同抓共治。产业融合发展同步。项目推进提出“生态+”的建设理念,努力把“环境痛点”转变为“生态亮点”“产业焦点”和“美丽景点”,形成“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

国土空间优化同步。结合流域上、中、下游区域特点,努力优化“三生”空间开发布局。上游重视绿水青山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全面提升区域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河岸生态稳定的生态调节功能;中游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改良提升农田山地建设,初步建成红绿相映的综合性美丽景区;下游拓展完善工业园区布局,提升园区绿色发展和循环利用水平,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下一步,寻乌县将以此为契机,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好工程推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模式,为全国贡献更多更好的寻乌经验。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郭宁

值班编委:黄廉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