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粤赣挑盐古道玉水村
2023/2/11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历史上人们对云南的茶马古道记忆犹新,而对世界客都梅州境内的盐商古道却鲜为人知。位于粤东客家地区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的多年古村落玉水村,距梅州城区约20公里,曾是粤东和江西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
这里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崇文重教、在这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小山村里,出了近名大学生,其中有30多名硕士、博士、留学生,还有三名军队团级干部、40多名政府处级以上的干部,10多名中小学校长、13名高级工程师。
玉水村古屋错落有致,古亭、古桥比比皆是。据考,尚存余年围龙屋7座,各式民居多座。古屋建筑,风格各异,有围龙屋,有杠式楼、方围楼、堂横屋等。大多民居外表庄严肃穆,结构完整,大门、斗门、花窗等形态多端,屋内斗拱、窗扇、裙板多用木雕修饰,各构件多保存完整。
在上个世纪以肩挑步行为主的六十年代前,梅州与江西的商品经贸往来因大山阻隔,没有水路,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行走山路来运输。玉水村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梅州至江西的通道上,一直都是此“省道”上的一个中转站。
清朝至民国期间,粤盐多粮缺,而赣却粮多盐少,梅州就产生了挑盐担上江西,再由江西挑米担下梅州的副业。因而出现了许多挑盐担的客家人,有专职挑担者,也有农闲时的参与者。
粤盐赣买,赣粮粤销,全靠一支扁担两只脚,来回往返数十天,艰难程度可见一斑。挑担者大多为客家妇女,每次挑盐重量达一二百斤。她们不辞劳苦地肩挑盐粮进行交易,累了便在驿站休息,晚上就在客栈留宿,经济陷入困境时就到当铺去典当值钱的物品。
现存流传下来的客家山歌中,其中有一部分就有反映上江西挑盐担的艰难境况的歌谣,其中有一首这样唱道:“穷人日子苦难堪,路远迢迢来挑担,食多食少也爱去,脚盘血水流脚踵”。还有一首:“讲到挑担心就寒,肩头又痛脚又软,人人问涯担脉个,那知担来顾三餐。”路途遥遥,历尽艰险,挑担人的艰辛与痛苦不难猜想。
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汕地区,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州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筠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公里。
玉水村古树名木众多,据统计,玉水村现存树龄余年之榕树2棵,余年桂花树1棵,百年松树约30多棵。相传,当年玉水村先人从梅县西阳迁徙到玉水村安居,受高人点拨,在玉水村四处风水之地设局以造升官聚财之势。其中村西、村东种“夫妻树”各一棵,这棵为夫树,村东为妻树,两树遥相对望。村民称作为“榕树公公”和“榕树婆婆”,榕树婆婆结子大而甜,榕树公公结子细而涩。
年之后,伴随交通逐渐完善,挑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如今,在石块砌成的古道上两旁,沾满岁月痕迹的盐商当铺、驿站等虽只剩断壁残垣,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文章来源:客家这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