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样板赣州纵深推进

2023/4/13 来源:不详

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样板

——赣州纵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走笔

大余县南安镇新华村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后。

春风化雨,万物复苏,赣南大地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年,我市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并获得了中央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

试点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试点项目实施,探索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修复模式创新、治理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随着试点稳步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全局治理提升生态优势

“以前这里受采矿影响,环境很差。经过多年治理,山绿了,溪水也变清了。”寻乌县文峰乡石排村村民陈宣进感慨地说,随着环境的改善,他开发了脐橙园,建起了新房,生活越过越红火。

从过去满目疮痍的稀土矿山到如今的山水画卷,寻乌县以废弃矿区为切入点开展综合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生态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寻乌县的成功案例,是赣州市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生动写照。

年12月,我国提出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赣州市成为全国唯一以设区市名义申报成功的地区。在这之前,矿山的治理方式还是简单的封山育林。但“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早已不适宜整体长远的发展,如何推动单一治理向全局治理转变,推动短视行为向长久共治转变?赣州市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探索系统治理、全局治理新途径。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赣州坚持把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作为首要前提,实行整体规划设计,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工则工,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在推动废弃矿山修复和崩岗治理过程中,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探索了一套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同治的模式。坚持植物与工程、治沟与治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把崩岗、水系、农田、村庄、道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全方位蓄水保土,实现了“叫崩岗长青树,让沙洲变良田”的治理效果,曾经沟壑纵横的“烂山地貌”现已绿草遍地、林果成行。

试点以来,我市完成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34.1平方公里。年到年,我市将重点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生态建设工程,系统融汇山水林田湖草各个方面。

夯实基础改善生态环境

“崩岗的治理不仅改善了环境,美化了家园,也给了我们发展产业的机会和条件。”兴国县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小云说。走进钟小云所在的永丰乡凌源村,一片片治理过的崩岗地变成了花果园,一条条整齐的梯田在山头蜿蜒。

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显得尤为重要。在项目的推动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项目区农户参与到水土保持生态林的建设,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直接参与,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群众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的实施。

资金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的有利保障,兴国崩岗的治理模式,是我市创新资金筹措机制的一个缩影。我市创新资金筹措机制,通过整合生态环保领域项目资金,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大财政预算安排,强化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引导群众投工投劳、采用BOT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生态环保企业投入,使用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利用外资贷款,争取全球环境基金(GEF)增资期资金支持。

同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广东省签署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与全省共建共享省域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我市获得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13亿元、省域内流域生态补偿资金28.3亿元,推动东江和赣江源区生态修复治理,从源头上确保东江一江清水向南流,赣州一江清水入鄱湖。在首轮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我省与广东省正在协商建立多元化长效补偿机制,为源区可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保障。

创新机制打造生态样板

去年9月,我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在全省推广我市生态综合执法改革创新的做法。

以前群众反映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要根据不同违法性质到林业、农业、国土等不同部门进行举报,且时常会因多头管理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年4月,安远县成立江西省首支生态综合执法大队,并在此基础上于年8月创建全省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安远、大余、会昌三地成立了生态综合执法局,全新的生态综合执法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改革生态执法体制上,赣州破解生态执法领域职能交叉难题,将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矿管等部门执法力量进行有效整合,积极探索与实践生态综合执法模式,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仅仅是我市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方面。年我市在全国11个试点地区中率先成立专职机构“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试点示范平台和深化改革重大事项,制定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将示范平台建设和改革事项项目化、具体化,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经验与技术模式。我市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提升治理修复质量,坚持以点带面,构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治理修复示范区。

截至今年2月底,试点已开工项目49个,累计完成投资99.87亿元。随着试点稳步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1平方公里,治理崩岗座(处),改造低质低效林.51万亩,完成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7.41万亩。(姚健庭记者彭梦琴文/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