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美丽答卷江西赣州水土流

2023/5/19 来源:不详

来源:经济日报

“这里曾经都是光秃秃的,风一吹,沙尘满天。”站在江西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的一处山坡上,护林员谢东风回忆起几年前的情况。

上甲这个小山村,曾因拥有稀土矿山而繁荣一时。矿区关停后,习惯了“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发现:经济短暂繁荣的代价是对生态造成的巨大创伤,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不重视生态环保,矿山开采带来了植被破坏、红土裸露、沟壑纵横、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重生态问题。

近年来,寻乌县抓住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政策,下大决心根治“生态伤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废弃稀土矿治理项目,还清40多年的矿山生态环境欠账,让34平方公里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寻乌县废弃矿山治理取得的成效,是赣州市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黄菊兰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市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仅40%,给当时赣南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近年来,赣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市先后投入.27亿元,推动治理废弃矿山34.1平方公里,治理集中连片崩岗座,整治修复7.79万亩灾毁和沟坡丘壑土地,实施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与年相比净减少.3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2.36%,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赣州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经验。在全国生态乡镇――江西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村,茶园星罗密布。一大早,70岁的村民钟祖田来到茶园采摘鲜叶。钟祖田说,“采鲜叶,制新茶,仅茶叶收入就有多元”。

赣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没有停留在“一朝一夕”,而是致力于探索常态化治理机制。

从预防为主的思路出发,赣州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严格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目前,赣州各地将无人机遥感技术运用到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和监测工作中,摸索出“准实时+精细化”创新监管模式,实现全过程、全覆盖、无盲区的监督管理,成功解决取证难问题。

资金问题怎么解决?赣州推进项目建管机制体制创新,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投入机制在赣州落地见效。江西石城县坳背村村民黄小勇,今年获得40万元政府奖励,来自赣州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项目。年,黄小勇包下多亩荒山,边治理边发展油茶产业,如今已建成年产值达万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宁都、上犹、兴国、赣县各县(区)开展以奖代补国家和省级试点,完成以奖代补投资1.23亿元,有效撬动社会资金1.43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如今的赣南,森林覆盖率达到76.2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经济日报记者赖永峰刘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