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司令一生酷爱兰花,背后有着一段凄美的
2023/7/18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原朱德喜欢兰花这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兰花养得很好。就在他临离开中南海的时候,他还特意提醒康克清把家里的那盆兰花带上。兰花在中国文人笔墨中,被视为纯洁高雅的象征。其实普通的兰花叶子很朴实,花瓣很素雅,给人一种质朴纯美、清雅淡洁的感觉。
朱德一生都喜欢兰花,除了兰花的品质深得他的倾心外,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这种内心的痛楚让他刻骨铭心一辈子,难以释怀。这还要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说起。
井冈山茨坪位于罗霄山脉的腹地,四面环山,山上青松翠竹,山谷民宅炊烟袅袅升起,一副天地人和的美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几经周转,辗转来到了井冈山,拜见了王佐和袁文才这两个“山大王”。
经过一番的交谈,毛泽东与两个“山大王”话语投机,甚是欢喜。由此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驻扎了下来。而此时的朱德带领了多南昌起义残部,也是历经苦难,后经过毛泽覃的联系,朱德部队得以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汇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支成建制的部队。
其实,在“八一”南昌起义时,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周恩来、朱德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真正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是周恩来、李立三、叶挺、贺龙,当时朱德领导的教导队只有几百人。
之所以朱德成为中国军事的统帅,其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而是他把南昌起义的火种留了下来,与秋收起义部队汇合,壮大了革命的武装力量,这才是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军队做的重要贡献。
当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受挫后,部队已经分散。朱德所率领的部队也是在南昌起义后拼凑起来的,在完成断后任务时,正准备前往广州与大部队汇合,路上遇到了从广州溃散下来的部队。当得知起义失败后,朱德关键时刻站了起来,挑起了重任,号召战士们,坚定信念。
在朱德的号召和感召下,陈毅、王尔卓等一批优秀的红军跟着朱德开展了游击战争。几经艰苦,驻伊市、进乐昌,攻坪石、取宜昌,然后挥师北上,来到了耒阳县。在中共耒阳县县委书记邓宗海、县苏维埃主席刘泰等人的组织下,部队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
伍若兰邓宗海带着朱德来到了耒阳的一个宗祠堂前,一副对联引起了朱德的注意,上联:驱逐县团丁,下联:喜迎革命军,横批:赤遍耒阳。这幅对联字意明确,书法刚劲有力,潇洒自如。朱德驻足,看着这幅对联,赞不绝口:“这联子写得蛮好哩,书法妙笔生辉,内容恰到好处,是啥子书生写的?”
刘泰连忙向朱德介绍说:“这是我们苏维埃妇女部长吴若兰同志写的。”刘泰的回答着实让朱德吃了一惊,从书法角度看,很难判断出这是一个女娃子写的,从旧的传统上看,很多宗族祠堂都是不允许女人进入,更别说是书法上祠堂。朱德惊喜之余连忙称赞道:“不简单、不简单”。
这幅对联显然让朱德给了个视觉的冲击,他看着这幅对联,想象不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娃子,如此的才华横溢,胜过男娃。他好奇地又问:“这妹仔多大年纪,读过好多书吗?”刘泰见到朱德有如此兴致,便将吴若兰的身世向朱德一一道来。
原来,伍若兰年出生于耒阳城南一个农民家庭,虽然是农民,但父母还兼做一些小生意,所以八岁的伍若兰就入学了,聪慧的若兰在12岁就考入女子职业学校。年又考入了湖南衡阳省立女子师范中学,也就是在这个学校里,她结识了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夏明震、何宝珍、李浩等大批革命志士,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五卅运动中,吴若兰工作积极,表现勇敢,被党组织吸收为共产党员。年冬天,她受组织委派离开学校,回到老家耒阳从事农民运动。经过实践锻炼,她从一个青年团的宣传部长,到县上的女子联合会主席,她号召民众起来争取民主,大力提倡妇女解放。北伐战争时,她积极带领耒阳民众和妇女们给北方将士做军鞋,支援前线。
刘泰就像数家珍一样,一口气将伍若兰的身世说给了朱德听,看得出他为耒阳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干部感到自豪。朱德听罢也很有感慨地说:“太好了,真是难得,革命就需要这种人才。”随后,朱德提出想见见这个南国“女秀才”。
伍若兰雕塑在耒阳河岸边的山丘上,名为界仙岭,朱德耒阳后,就由当地政府安排,朱德的军司令部就安扎于此。一天,伍若兰和毛泽建等人正在忙着组织接受当地群众对部队的慰劳品,有人喊伍若兰说是朱德司令要见她。伍若兰先是一震,随后便欢喜地前往司令部,一路上她在想这个司令员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到界仙岭,远远就看到山坡上有两个人站在那里谈话。随伍若兰来的是邓宗海,邓宗海指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对伍若兰说,那个就是朱司令。随着邓宗海的手指方向,伍若兰看到了穿着很简单,灰布军装上还打着补丁,双腿打着绑带,看不出将军的样子,俨然是一个农民的装束,这完全超出了伍若兰的想象。
当二人走到朱德跟前时,邓宗海给朱德介绍到:“朱军长,这就是伍若兰同志。”朱德很热情地上去握住伍若兰的手,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眼前这个个子高挑,一副短发,微黑的脸颊透着红润,可以清晰的看到脸上有几个水痘麻点,明亮的眼睛闪烁着灵光。
朱德“呵呵,你就是在湖南出了大名的‘女秀才’啊。”朱德的随和,让开始还有点拘谨的伍若兰感到了放松,她还在回味着朱德那双刚劲、有力,在握手的那一刹那,有种亲切的感觉。再看眼前这个浓眉、方脸、很长的胡须,军人气质十足。
“你的那手字写的不错嘛。”朱德说着,便将大家让进了屋子。一开始伍若兰还没有反应过来,在邓宗海的介绍下,伍若兰才反应过来谦虚地说声:“写的不好,请军长指点。”
一阵谈笑过后,朱德郑重其事地提出,部队需要扩充,宣传力度要大,需要一批有经验搞宣传的女同志到司令部宣传队。朱德说明意图后,当下邓宗海、伍若兰很愉快地应允下了这个任务。没几天,司令部的宣传队就成立了起来,伍若兰带着宣传队也进入了司令部。
宣传队不仅进行部队扩充宣传,在朱德的请求下,伍若兰组织县女子联合会的女友们,不分昼夜,为战士们打草鞋。妇女们也是积极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双双草鞋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通过这件事,让朱德感受到了伍若兰的革命热情和工作能力,“这个‘女秀才’不简单啊!”朱德感叹道。
完成了重要的草鞋编制任务后,伍若兰也十分的高兴轻松,在告别朱德后,带着姐妹们唱着歌离开。朱德看着远去的伍若兰一行人远去的身影,似乎对这个‘女秀才’有所倾心。多年来一直奔波在救国救民的事业道路中,现在突然有了想找个志同道合的人陪伴自己身边的想法,而眼前这位才女,也许就是他理想中的那个人。
在一个明亮的月夜,朱德约伍若兰来到耒阳河边散步,他们走走停停,并肩而行。开始两人沉默少言,渐渐地二人从工作谈到学习,从学习谈到人生。当朱德表示出对伍若兰的爱意时,伍若兰却再次沉默了。朱德很理解伍若兰的心情,毕竟二人年龄相差很多,而且自己还有婚史。
朱德第一次参加革命时辛亥革命,他在云南讲武堂学习,那年他二十六岁,担任连长。在部下的一个同学介绍下,朱德和肖菊芳恋爱结婚,不久他们就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的出生让他们一家三口爱意浓浓,可天有不测风云,肖菊芳刚生下孩子时间不长,便得重病撒手人寰。
当时部队事务繁忙,一个父亲无法自己带着孤苦伶仃的婴儿生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与自己一个部下的妹妹陈玉贞结婚。婚后,陈玉贞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而是把朱德的孩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因为战乱,朱德不得不将妻儿送回妻子的娘家南溪,自己又投入到了军旅生涯之中。
朱德与陈玉贞一别就是终身,当朱德踏上远赴海外留学的邮轮后,就再也没有陈玉贞的消息。在德国学习了四年后,朱德再次踏上了国土,此次回来他是决心要为国而战、为民族而战。回国后不久,在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了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伍若兰听着朱德给她讲自己的身世,心中荡漾着爱的涟漪。其实,在此之前邓宗海等人,曾为伍若兰和朱德牵过线,伍若兰对朱德也十分倾心,但出于姑娘的羞涩,不便表达。当下,看到朱德对自己的坦诚和爱意,伍若兰也就应允了下来。
虽然伍若兰同意朱德的求婚,但朱德还是把话说到了前头。朱德说:“你想过没有,跟着我是要吃苦的,天天要行军走路,时时要打仗……还得准备掉脑壳!”伍若兰真不愧是女中豪杰,她坚定地回答到:“从入党那天起,自已作了打算,只要为了革命,我什么都舍得。反正,我跟你跟定了!”
就这样一对革命的眷侣,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刻走到了一起。就在二人准备结婚的档口,意外出现了。因为有了战事,本来计划好的结婚日,却遇到部队要进行战斗,在同志们的建议下,他们提前举行了婚礼。他们凑钱、借钱摆了酒宴,宴请了部队的战士,就算是结了婚。
电影剧照:朱德和伍若兰春日的耒阳河水,透着春寒,江南的水乡阴云密布,蒙蒙细雨中夹杂着冷风,不禁让人打个寒颤。这次战斗,终因寡不敌众,没能抵抗住敌人的进攻,耒阳军民抗击国民党半个多月后,耒阳还是失守了,部队随后撤离了耒阳城。
在这个紧急关头,前往井冈山联系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回来了,他受毛泽东的指派,前来接应朱德、王尔琢、陈毅部队上井冈山。年的4月,朱德率部在江西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毛泽东与朱德初次见面,第一次握手,但双方都充满了期待、喜悦和真诚。
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第一个有建制的部队,被称“朱毛红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这支部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让星星之火燎原祖国大地,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战胜一切敌人,建立了新中国。
然而,这支部队的战旗却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所染红。就在朱毛会师不久,蒋介石国民党就开始对井冈山进行围剿。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红军抓紧时间搞好军事建设。伍若兰随朱德调入军部,开始担任宣传队长,她除了自己的工作外,还要辅助朱德开展工作,照料朱德的日常生活。
在工作中,伍若兰与贺子珍关系也是越来越亲密,成为无话不说的姐妹,他们一同辅佐丈夫开展革命工作。当时,井冈山的物质匮乏,生活非常困难,朱德和伍若兰的生活也过得很清贫。此时的伍若兰也会上山找点野菜蘑菇等改善生活。
朱德和伍若兰白天和战士们一样,奔波在山寨之间,挑运粮食,帮助修建哨卡、医院。晚上,朱德需要主持各种会议讨论战情。而伍若兰除了做好家务外,还认真地学习《共产党宣言》。伍若兰有超常的记忆,在学习完《共产党宣言》后,竟然能够背下来。有时她也很打趣地要和朱德比赛背诵,可以想象,败下阵来的准是朱德。
转眼到了年的春天,国民党分五路向井冈山进行第三次大围剿。按照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作战计划,由毛泽东、朱德、陈毅带领红四军主力运动到赣南进行外围作战,而彭德怀、王佐则留守在井冈山进行内线坚守,配合外线主力作战。
为了在作战时做好宣传工作,由谭政林担任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一职,随主力部队一同前行,还有一些宣传队员。此时的伍若兰也从军部调到职工运动委员会,担任妇女科科长,和朱德一起行军打仗。
2月2日红军部队到达江西寻乌的吉潭,同围追的敌人经过激烈的战斗后,部队转移到了项山驻扎,朱德夫妇也在村子里驻扎了下来。林彪率领的警戒部队,由于麻痹轻敌,提前解除了岗哨。拂晓围追的敌人包围了村子,朱德和伍若兰被敌人包围了。
朱德拿着枪就要冲出去,机智的伍若兰,早已拦住了朱德的去路。原来,伍若兰听到外面的有枪声,就立马出门去查看,当他发现部队已经被围后,急忙返回住处,由于朱德行军太累,零星的枪声,并没有将他惊醒,只是后来枪声大作,他才翻身拔枪。
伍若兰对朱德说:“老朱!军部已被敌人包围了,部队正在突围,你快走吧!”朱德望着妻子急切地说:“若兰!你同我一块突围吧!”。伍若兰摇摇头,坚定果断命令地说:“快!突围要紧!”。随后,伍若兰来到门口,对外面大喊:“老伙夫,还不快去给司令打洗脸水”,朱德明白伍若兰的意思,快速从侧门走了出去。
伍若兰的训斥声把外面的敌人给搞懵了,看着远去伙夫的身影也顾不上去查问,而是冲进屋里进行搜查,心想屋中有大人物。就在敌人进屋的那一刹那,伍若兰乘敌不备,夺门而逃,不料被敌人开枪击中,随即伍若兰应声倒地,被敌人抓住。
红军时期老照片这场战斗,红军损失很大,毛泽覃也在这次战斗中负伤,是战友将他用杂草埋在他身上,他才躲过一劫。朱德突围后,得知伍若兰受伤被俘,一时被惊得目瞪口呆,好长一段时间不说话。在场的毛泽东还在劝朱德,却不料在一旁的贺子珍竟然呜呜地哭了起来。
毛泽东感到贺子珍太不懂事了,就呵斥到:“哭什么,你哭就能救出伍大姐吗?”而贺子珍满腹委屈与毛泽东吵了起来,陈毅上前劝阻二人,贺子珍哭着离开了。陈毅问二位领导下一步该咋办,朱德忍着悲痛地说:“按原计划不变,兵发闽赣。”
此时的敌军旅长刘士毅抓到了伍若兰,如获珍宝,想从伍若兰那里得到朱德的消息。怎奈,伍若兰任凭敌人如何用刑,就是不说。在敌人的监狱里,敌人用尽了所有的酷刑,都无法从伍若兰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之后又采取诱骗的方式让伍若兰与朱德脱离夫妻关系,同样遭到拒绝。
贺子珍雕塑从伍若兰身上得不到任何可以邀功行赏的信息后,刘士毅便下令杀害伍若兰。更为残忍的是敌人将伍若兰的头颅悬挂在长沙的城门上。正在骑马行军的朱德听到这个噩耗,身体一软,眼看就要从马背上摔下,毛泽东、陈毅、贺子珍三人急忙策马上前,将朱德慢慢的扶下了马。
贺子珍再次哭了起来,任凭毛泽东如何使眼色,她都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心情。毛泽东利用部队休息片刻对贺子珍说:“玉介兄铮铮铁骨,我不愿意看到你哭成这样……”贺子珍伤心地说到:“伍大姐已经有身孕了,我能不难受吗?”毛泽东“哦”了一声,愕然了半天说不出话了。
事实上,敌人除了对伍若兰实施酷刑外,对伍若兰的残害都是让世人惊骇的。一个女子,一个革命党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伍若兰都堪称是英雄的奇女子。她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红军战士坚强的斗志,却永远无法抹去朱德心中的伤痛。
现在的井冈山成为革命教育基地,到过那里的人们,可以看到伍若兰的雕塑,可以感受到伍若兰的英雄事迹。相信去过那里的人们,读到伍若兰事迹的人们,都会为她短暂的一生所感动,更为敌人的残暴行径感到愤慨。
尽管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朱德对伍若兰的情感没有变,变的是他把对伍若兰的思念寄托在了兰花上。朱德生前没有给人们提起他为什么喜欢兰花,但知道内情的人们都能懂得朱老总的心,因为在伍若兰牺牲后,朱德曾经看着山上一束束绽放的兰花发呆。
无论是朱老总借兰花寄相思也好,还是世人传颂的凄美动人的故事也好,伍若兰她都是一个永不凋谢的兰花。纯朴圣洁,坚韧不屈,她是众多先烈中的一个,为革命洒尽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