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革命博物馆中不起眼的小册子,是伟人实
2023/6/10 来源:不详武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重地,有无数先烈在这里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在武汉革命博物馆中,也收藏了许多具有珍贵价值的藏品。
在这些藏品里,有一本小册子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毛主席在年完成初稿,并于年3月正式出版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窥见当时中国佃农所面对的生活压力,更能看到伟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毛泽东的个例调查
在中国历史上,佃户一直都是承担农业生产的主力群体,在民国时期地主阶级将土地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让自耕农数量大幅下降。
当时在中国许多地区,佃农几乎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代名词。
▲文物《中国佃农生活举例》
对于佃农而言,他们需要从地主手中租借土地耕种,到了年底,上缴七成的粮食,剩下的粮食才能留下自用。
与此同时,佃农们还要进行一些副业生产,来补贴家用。
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已经绵延了千余年,大多数百姓都将其视作理所应当,并没有对这种生产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
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前往湖南考察农民运动,虽然此行的重点是考察农民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民众的态度。
但是毛泽东认为,自己有必要先弄清楚百姓的生活模式,了解他们的收入情况。
▲衣衫褴褛的佃农
因此在从武汉回到湖南地界之后,毛泽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到农民运动现场,而是去到湘潭找到了一名名叫张连初的佃户,希望能够了解他们一家,在一年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毛泽东之所以会选择张连初作为研究对象,其实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
当时张连初正值壮年,身强体壮,而且在农业生产上也是一把好手,能够以一己之力耕种租来的十五亩田地。
而且他父母双亡,仅有一妻一子,妻子能够在家中做家务,还可以帮忙喂猪,孩子则能替他放牛,张连初的生活条件,在当时的佃农中可谓突出。
因此毛泽东才选择他作了典型,希望张连初能够和自己促膝长谈,好好地“算一笔账”。
张连初得知毛泽东的来意后,也十分欢迎,因为他和妻子都没读过书,每天只知道努力干活,到头来一年到底能赚多少钱,自己心里也没个数,这次刚好有个读书人愿意帮自己算账,他也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毛泽东引导了整个谈话的过程。
他先询问了张连初一家,在一年内的支出情况,和当时那些走过场的学者不同,毛泽东将支出列成了:
食粮、猪油、盐、灯油、茶叶、种子、肥料、农具消耗等十一项,其中仅农具消耗一项就包括犁、铁耙、锄头、箩筐等十五项,而锄头又分为挖锄、田锄和薅锄三种。
▲青年毛泽东
在如此细致的分类下,毛泽东将张连初一家三口一年的吃穿用度,全部记录了下来,最终算得一年的总支出为:一百六十七元三角六分五厘五。
算完了支出之后,天色已晚,两人便约定第二天再把一年的收入算出来。
二、触目惊心的结果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便来到了张连初家,张连初在知道了自己家的支出后,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挣钱,一夜也没怎么睡,早早起床,在家中等着毛泽东了。
毛泽东刚到,他就迫不及待地说起了自己的收入情况。
▲民国时期的地主
根据张连初的说法,他除了地里的收成之外,还能从卖猪和卖柴等杂项中获得部分收入,到了农闲时节,他还会到县城去做些挑脚(旧时指给人挑运货物或行李的劳工)等工作。
为了得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结果,张连初还表示前一天算的支出里,自己报的是最理想的情况。
事实上,他们一家三口为了节省,经常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口粮一项的支出恐怕存在误差。
毛泽东便将口粮结余也算成了收入,在经过仔细比对计算后,毛泽东算出张连初一年辛勤工作的总收入约为:一百四十七元七角二分,比支出少了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
得知这一结果后张连初十分吃惊,因为在计算收成的时候,他是按照风调雨顺加上全年无休来计算的。
而且支出中,也没有加上自己和家人可能因为生病所产生的花费,也就是说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张连初一家也是入不敷出的。
▲毛泽东坐像
毛泽东对于这个结果也感到十分震撼,他在之后的总结里写道:
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然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工,稍一躲懒,亏折(指损失本钱)跟来了。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而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
在经过对张连初的个例研究之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的佃户制度对于普通农民的剥削。
而地主阶级依仗着强大的势力,是不可能调低租金比例的。
这就意味着农民们在当时的体制下,没有任何机会获得一个安稳的生活,他们只能通过借高利贷的方式,来弥补支出缺口,最终被高昂的利息压得喘不过气来。
▲民国时期的农民
毛泽东在做完调研之后,又匆匆踏上了旅途,这次他要到湖南农民运动开展得最为火热的地区,去看一看农民的态度。
在他到达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个县进行考察的时候,他发现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农民们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情,依然丝毫不减。
这让毛泽东看到了发动农民运动的希望,他也明白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将农民们从艰难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三、毛泽东的实践精神
在完成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后,年四月,毛泽东受邀前往武汉并出席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学典礼。
作为农民运动的专家,毛泽东应邀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民教育”两门课程的讲师,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农村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他将自己的手稿《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刊印成册,发给同学们以供参考。
在讲授两门课程之外,毛泽东还在讲习所,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报告。
在这次报告中,他将自己前几个月在湖南的所见所闻生动地讲述了出来,并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
▲发表演讲的毛泽东
当时参加讲座的学员中,有人提出农民运动的形式是否过于激进,这可能产生矫枉过正的问题,对于农村秩序的维持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是不是应该换更加温和的方式进行改革。
听到这个问题后,毛泽东在身后的黑板上画了三根竹子,其中一根向左弯,一根向右弯,还有一根则是笔直的。毛泽东说:
竹子如果长弯了,想要将它掰正绝对不能只掰到中间,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狠狠地掰到另一面,只有这样竹子才有可能重新站起来(回正)。面对如今的农业问题,也要有矫枉必须过正的勇气,才能将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
▲武昌农讲所大门
毛泽东生动的举例,赢得了满堂喝彩,许多学员在听了这场演讲之后,也立志投身于中国农民的解放事业,其中不乏后来的革命中坚力量。
毛泽东在经过这次调查研究之后,他也明白了实际调查研究对于革命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
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在之后的几年里,在中央苏区工作的毛泽东,为了解决土地革命中出现的争端,先后用考察的方式写出了《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等著作,为革命工作的推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让科学考察成为了之后党和政府做出政治决策前的必修课。
▲在中央苏区的毛主席
根据这些实践经验,毛泽东在不久之后又总结出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经典作品,在其中毛泽东是这样形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的:
搞调查研究决不能像乡下人上街听新奇故事,也不能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廓(指内城的墙)。
他坚持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将每一个数据落实到笔上,才能真正看清事件的全貌。
这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成为了日后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行动纲领,这让共产党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最终完成了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佃农生活举例》
而那本《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的小册子,作为毛主席进行社会研究的见证之物,也将继续鼓舞后来人,将精力投入到扎实的基层工作中,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用细致的考察还原百姓的生活,为中国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
本文关于革命文物《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的相关内容,参考自《毛泽东与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刊登于《武汉文史资料》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