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创造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南模式纪

2023/4/3 来源:不详

治山理水书新卷

——赣州市创造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南模式”纪实

站在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矿山治理瞭望台环顾四周,但见绿树摇摇,绿草茵茵……

“以前,这里方圆几公里聚集了众多稀土开采人员,即便到了晚上,各个山头也是灯火辉煌,挖山掘土不止,还有商店、饮食店纷纷‘跟进’。几年下来,青山被毁,良田受污,留下荒夷一片。”该乡上甲村老支书钟贱林亲眼目睹了这个村庄的巨变。

柯树塘废弃矿区的变化,是赣州吸取历史教训、全力抓实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特别是获批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以来,我市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被水利部誉为创造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赣南模式”。

倾力支持彰显中央关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犹县梅水乡园村码头木材成山,木排塞河,每天5个火车头到此日夜运输木材。“统计数据显示,上犹自森林铁路开通十几年来,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多万方木材。”该县水保局副局长刘烈浓介绍道。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历史、人为等因素,我市水土流失面积年高达.75万公顷,占全市山地面积的37%,那时的赣南大地,红土裸露、沟壑纵横。

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协会一名爵士到兴国县考察水土流失后惊呼:中国南方出现了“红色沙漠”!

中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联合调研组考察赣南水土流失后指出:赣南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烈、危害之严重,在南方诸省区均属罕见!如不抓紧治理,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

赣南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年,国家把兴国县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随后,赣南18个县(市、区)先后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国家持之以恒的大力支持,为我市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赣州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支持赣州“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崩岗侵蚀防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强赣江、东江源头保护,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

年12月,水利部将赣州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要求赣州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样板。

年,赣州被列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并获得中央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

高位推动创造“赣南模式”

上世纪50年代,赣县三溪乡下浓村村民周东海,面对崩岗淤塞河道淹埋农田,带领村民治山治水治穷取得显著成效,周恩来总理为其事迹所感动,当即写下“叫崩岗长青树,让沙洲变良田”,由国务院水保委制成锦旗进行表彰。

红土地上曾经有过的治理典范,激励着今天的老区干部群众。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把水土保持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

——实施四大工程。筹资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类63个项目;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启动10年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计划,增强涵水保土功能;实施东江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推进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五大类79个项目建设,实现出境断面水质%达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探索采用“水保+产业发展”“水保+农村污水处理”“水保+乡村旅游”“水保+脱贫攻坚”“水保+美丽乡村建设”5种治理模式,启动创建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区。

——致力三项创新。把水保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过程严抓严管严治。创新审批管理,为规范农林果开发,出台赣南山地林果开发水土保持技术规程,建立山地林果开发联审联批联验长效机制。创新监督执法,实施“属地管理、市县联动、部门联合”,实现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全覆盖、常态化和规范化。创新考核问责,把水土保持改革创新纳入县(市、区)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评。

——筑牢四大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市县两级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专设水保局,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后,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层层抓落实。强化资金保障,近三年累计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等水土保持重点治理资金25.23亿元,市县财政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吸引民间资本约15亿元。强化技术保障,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区性水保科研机构赣南水土保持生态科学院,我市创造的“水平竹节沟”治理技术获全国推广。强化制度保障,出台重点治理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项目竣工验收、监督检查等12个配套文件,实现水保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合力攻坚成就多方效益

“自实施系列水保措施后,我们的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山绿了,水清了,茶叶产业得到壮大,乡村旅游见效明显,光桂花园农家乐一年利润就有20多万元。”上犹园村村民告诉记者,该村通过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等措施,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丰收。

不仅园村如此,时至今日,赣州各地的水土流失都得到根本性治理,生态环境有了实质性改善。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年的.75万公顷下降到63.33万公顷,年土壤侵蚀量由当年的万吨降到现在的万吨;江河河床逐年下降,水库、山塘蓄水量增加,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各地抵御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深入实施,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我市探索出“治理一条小流域,建设一个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治理大户,培育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路径,在综合治理小流域内推行“山顶乔灌草,山腰种果瓜,山下培丰田,山塘养鱼鸭”,发展小流域生态经济,兴建了以发展脐橙、油茶为主的种养基地个,种植经果林5.53万余公顷,新增水面养殖公顷。“十二五”以来,全市约有6.55万农民、困难职工通过创办种养基地,实现并带动劳动就业,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如今,赣南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已见雏形。全市建成了一批有规范、标准高、效益好、示范功能强的水保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塘背河等34条小流域被国家评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兴国、瑞金、石城、安远等4县(市)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章贡区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城市”。近三年,全市新创建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村)56个,建成了南方崩岗综合治理示范区、废弃稀土矿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村等示范工程,宁都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龙南县虔心小镇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上犹县园村小流域治理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这些水保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已成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骨干工程。(记者钟瑜)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