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清水汇两江澎湃在线

2023/4/3 来源:不详

                            

“赣”字由“章”“贡”两字组成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赣州》云:

章、贡合流为义

赣州这座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有着蜿蜒流淌的章江、贡水

ta们于八镜台汇入浩浩荡荡的赣江

即长江下游最重要支流之一

章江和贡江在章贡区八境台汇聚成赣江(潘昌锋摄于章贡区水西镇)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郁孤台下清江水”

苏轼与辛弃疾的赞誉

是对赣州水生态古老的书写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赣州一些河流开发利用

已接近甚至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

侵占河道、围垦湖泊等现象时有发生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游船在全南县十里桃江游弋

近年来

赣州牢固树立源头意识

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

健全河长制相关工作制度

持续提升河湖保护水平

确保了赣州“清水汇两江”

赣江“一江清水向北流”

东江“一江清水往南送”

河为经纬织蓝图

绿水城韵入画来

《百湾湖鸟瞰》(谢金俊摄于于都县梓山镇)

近年来,赣州河湖监管保护得到不断强化,通过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河流水域岸线专项整治,推进河湖“清四乱”,全面加强工业、农业面源、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鱼、非法侵占河道等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

赣州先后出台了《赣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赣州市水土保持条例》等两部涉及生态保护的地方法律,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正逐步变为现实。

航拍于都县潭头村。

此外,赣州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全域旅游发展等,通过多种模式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水净村美、生态宜居”已经成为赣州乡村的一幅幅靓丽画卷。

现在的赣州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一起来看赣州实施河长制

助推高质量发展成果掠影

《碧水映新城》(王志梅摄于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东江源头福鳌湖》(刘卫东摄于安远县三百山)

《丰收的捕鱼季》(周先花摄于赣州阳明湖)

《贡江的拥抱》(张国珑摄于赣县区梅林镇)

《琴江鹭影》(李雪荣摄于石城县琴江镇)

《山清水秀村庄美》(李建平摄于会昌县晓龙乡桂林江畔)

《湿地之春》(杨心俊摄于上犹县水岩乡)

《水作玉虹流》(刘伟恺摄于章贡区章江河段)

以水兴业、以水惠民…

赣州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

日前

小编从赣州市水利局了解到

赣州坚持“以水兴业、

以水惠民、以水丽城”理念

以水利建设三年行动为主线

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

为守护两江清水、造福赣南百姓

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赣州大力推进安全、民生、生态“三大水利”建设,市、县启动实施防洪、供水、灌溉等个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80.1亿元。其中,4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全部完工;11个县(区)应急水源建设已完成,实现县县有应急备用水源或双水源;定南洋前坝中型水库主体工程已完工;龙南茶坑、于都岭下、兴国洋池口3座中型水库,市中心城区五江十岸防洪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子项目贡江清淤工程、于都沙心乡沙心河洪患村镇治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智慧水利(一期)全面启动。

赣州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启动并完成水网规划编制,谋划推进赣粤运河水利项目、两个引调水工程、三大防洪控制性枢纽、五个大型现代化灌区等重大水利项目,以及建设百座中小型水源水库、整治万里河道,力争把赣州打造成长江珠江南北通道的节点连线,赣江、东江、北江三江源头优质“水塔”,名副其实的千年不涝之城。

“河长制”

扮靓赣州水环境

会昌县湘江河

水是流动的

河道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为了在全水系中优化水生态功能结构

赣州以问题为导向

探索跨界河流管理保护

实现水生态环境跨区域联防联控

赣州

位于长江水系赣江、珠江水系东江和北江的源头。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多条,是广东和香港人民的饮用水源地。

韶关

地处北江中上游,地跨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境内河川纵横交错,大小河流共多条,是广东省重要的水源保护地。

5月底,赣州市与韶关市建立河长制工作区域协作机制,两市将从河流信息共享、防洪安全协同管理、联合巡查执法、河道联合保洁、流域生态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等方面发力,全面加强协作,实现水生态环境跨区域联防联控。这是赣州市深入实施河长制的成果结晶。

近年来,赣州市牢固树立源头意识,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健全河长制相关工作制度,持续提升河湖保护水平。今年4月,年度全省河湖长制考核结果公布,赣州市获设区市层面考核成绩第一,龙南市、寻乌县、崇义县、全南县、会昌县等5地获县(市、区)层面考核成绩前10名。

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水环境,赣州市开启全民爱河护河模式,年,市、县、乡、村名河长巡河17万余次,名保洁员常态化开展河湖保洁,全市聘请名“企业河长”和“民间河长”参与河流保护,组建多支“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

赣州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涉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年全市共整治“清河行动”问题个,赣江、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问题83个,河湖“清四乱”问题71个,累计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同时,赣州市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可养区,关停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家,非禁养区内家规模养殖场基本完成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

随着“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赣州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87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赣江、东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双%”,确保了赣江“一江清水向北流”、东江“一江清水往南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动河长制

建设赣州水清景美幸福河

各地这样努力

01

“美容师”扮靓条条河流

龙南市巾帼河长名,崇义县企业河长40多名,宁都县河小青队伍17支,兴国县青年河长26名......赣州市各县区河长雨后春笋般涌现,处处有“美容师”身影,成为护河重要力量。

龙南市:“巾帼河长”护源头

“石门村河流是源头,关乎茶坑水库这项民生工程的水质”12月13日一大早,张玖玖便马不停蹄巡河护河,细腻又雷厉风行的她不疏忽河道口、饮用水源地等任何一处。张玖玖是龙南市南亨乡乡长,也是一名乡镇“巾帼河长”。

从年开始,张玖玖定时巡河,及时发现和处置河道污染问题。在这位铁娘子“出狠招”治理下,辖区内6个村水质稳定在II类。年她主动请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禁养区流域范围内40多家生猪养猪场全部拆除,畜禽养殖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多亏了玖玖乡长把这些生猪养殖场拆除了,现在水清了,河里看得见鱼”南亨乡石门村的张胜亮说起这位女河长赞不绝口。

崇义县:企业河长爱水理水

崇义县阳明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池碧波荡漾。年前,这里的湖面渔垃圾处处漂荡。年推行河长制后崇义县启动阳明湖水上整治,境内多户“水上漂”渔民全部搬迁上岸。

“我每天七点半上班,对拦截的垃圾集中打捞,再每天巡湖,对漂流到湖面的零散垃圾进行打捞,然后按柴火、塑料瓶等分类处理。”负责阳明湖保洁的企业河长肖敦平说道。阳明湖水域面积达3万多亩,为了提高水面保洁效益,年他斥资购买8艘水面打捞船。肖敦平和他的保洁队伍经过3年奋战,将陈年堆积在沿岸的几十吨垃圾清理上岸,还阳明湖一湖清水。

石城县:两代“民间河长”的护水传承

石城县屏山镇有这样一位民间河长,他叫陈正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水库的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在巡查及值守的近20年间,他始终把护水责任扛在肩上。

每天醒来,步行五公里到达水库,仔细巡查水库的周边情况是老陈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晴天时,他与野蛮的杂草、堆积的淤泥相较量;雨天时,他像位提心吊胆的妈妈,担心着水环境变化。古稀之年的老陈说:再要像从前那般细致地做好“护水人”已经力不从心了。

老陈的儿子陈春平返回家乡,做新一代有担当的“民间河长”。从年开始,陈春平在父亲指导和协助下,快速熟悉河长制工作,开展日常巡查、水域水环境治理、清理河道等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成了一名合格的民间河长,维护了石城一渠清水。

02

高位推动河长制建设护一江清水向北流

赣州市信丰等县精心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抓实鄱阳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实现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成为流域生态治理典型。

信丰县:坪地山清洁型小流域

信丰县坪地山小流域土地总面积hm?2;,封禁治理面积hm2,治理前有轻度水土流失面积hm?2;。信丰县水保局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水保项目规划治理坪地山小流域,经过治理成为一条清洁型小流域。

治理流域环境。优化水环境设施。建设排灌沟渠,沉砂池20口,开展河道护岸整治工程,建设污水净化池5个。强化宣传教育,设置封禁宣传牌,开展流域生态宣传教育。

多管齐下施策。以“山上—农田—村庄—河谷”为顺序,布设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建设“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村庄”三个防治区域,通过治山理水将流域建设成清洁型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提升水保治理品位质量。对该流域内公顷林地采取全面封禁治理措施,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农业耕作土壤与水质的污染程度。

会昌县:建设“三江六岸”美丽河湖

会昌县地属赣江流域贡水上游。该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通过统筹上下游、岸上水下、兼顾流域生态治理,建成景美河湖。

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年规划“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启动湘水保护工程。将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打造成全省江河流域整治示范区、编制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总规划、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五大规划。

创新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水生态明重点项目建设,通过三江(湘水、贡水、绵水)系流域系统治理工程、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及西北街改造工程,提升水环境质量,采取PPP模式运作会昌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

大余县:构建边界区域联动治水新格局

大余县创新贯彻河湖长制,同周边县构建跨区域河长协作机制。今年该县河长办会同崇义县河长办、广东省仁化县河长办在本县召开边界区域河长制合作首次联席会议,会签《边界区域河长制合作协议》、《跨界河湖问题治理会商协议书》,从联合巡查执法等多方面加强跨境河长制合作,构建“上下游一盘棋”的区域联动治水新格局。

全南县:抓好水库水环境保护

发挥河(湖)长制组织体系优势。压实各级河长作为境内48座中小型水库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出台《全南县水库水质保护办法(试行)》,实行水库水质保护生态补偿,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水库水质检测,检测结果作为下拨生态补偿经费的重要依据,并将水质保护纳入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和河(湖)长制考评。

奖惩机制提质提效。对水库水质检测不达标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通报、约谈、问责,推动水库水环境整治提质提效。年先后组织县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开展4次联合督查,全县水库已全部签订退包退养协议,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

上犹县:丘陵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园村模式”

园村位于赣江左支章水源头,曾受水土流失困扰。上犹县推广南方丘陵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园村模式”,园村河水系水质保持Ⅱ类以上,。

三治同步。即治山、治水、治污措施同步实施。上犹县水利局水保股股长刘斌说在全面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强化以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防治面源污染等为主要措施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既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和洪涝灾害,又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活空间和水安全格局。

五水共建。即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不仅探索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生物化处理系统,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再流入河道,美化河流周边环境。而且找准水利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提升了小流域的生态颜值。

03

守护东江源保一渠清泓往南送

赣州市安远等县推进东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成为流域生态治理的典型。

安远县:守护东江源一河碧水

安远县境内的三百山是珠江水系东江的源头,经过倾心呵护东江源生态环境,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标准Ⅱ类以上。

创新治理重保护。创新实行“三禁、三停、三转”生态保护措施。“三禁”即对东江源区范围内的天然林、商品林全面禁伐;对东江源区河道和全县小(二)型以上水库实行全面禁渔;对全县范围内的矿产资源、河道砂石实行全面禁采。“三停”即严格实行“绿色招商”“生态准入”制度,坚决停批污染项目,关停污染企业。“三转”即通过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绿色生态工业等途径,推动病毁果园转产、资源消耗型企业转型、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转”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流域生态修复。安远县水利局实施东江流域污染治理等工程,建成凤山、镇岗、三百山、孔田、鹤子等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设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8平方公里,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寻乌县:创新治理护东江源

“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形成东江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跨东江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中的协作配合。寻乌县检察院共受理涉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件。今年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8.5亩,增值放流2万鱼尾,共同守护东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显成效。

创新实践“三同治”。即在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作中,实行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模式。寻乌县实施了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片区3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治理修复面积14平方公里,打造成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的示范样板。

定南县:保护东江源头水

开展东江源区水质污染综合整治、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恢复综合治理、东江源流域联合整治矿业秩序等工作;组建水政监察大队等工作机构,制订《定南县畜禽养殖区划定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保护东江源流域生态。

赣江“一江清水向北流”

东江“一江清水往南送”

赣州清水汇两江

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画卷

正在赣州徐徐展开~

来源:客家新闻网、江西水利、赣州水利等部分图源网络涉侵删

原标题:《赣州清水汇两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