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润心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23/5/26 来源:不详以文化人润心田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综述·文化篇
文化,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内涵丰富、精神气质、风格品位的生动体现,更是一座城市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的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南这方文化沃土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与发展,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出台并落实了《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艺术创作活力充分显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为赣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享文化乐生活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在赣州,最不缺的就是文化的滋养。夜幕降临,你可以在家门口的城市书屋遨游书海,也可以信步前往小区附近的公园广场跟着舞步欢快跳跃;到了周末,你还可以走进剧场,欣赏各门类的歌舞艺术表演。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也同步提升。近年来,赣州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通过增加文化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
清晨6时,位于建国路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陆续有读者造访。作为赣州市首家24小时自助公共图书借阅室,一经向社会开放,便广受青睐。这里设有儿童阅读、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等区域,拥有纸质藏书余册、电子藏书30万册。市民凭身份证便可进入书屋阅读,或办理借书手续。截至目前,章贡区已建成38家城市书屋,共接待读者80万人次。如今,城市书屋、社区书屋、公共图书馆共同搭建起了章贡区“十五分钟阅读圈”,全民阅读渐成风尚。
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美术馆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等举办免费开放活动,组织文艺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市图书馆开启夜间阅读,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年起,赣州市中心城区文化惠民“不设围墙”,常态化开展活动,每周举办两场文化惠民演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群众演戏、演群众戏、请群众看戏,成了赣州文化惠民的一大特色。
赣州市还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精品。目前,全市扶持和培育了多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和超百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常年送戏下乡、巡演各地。每年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城乡群众每年提供送戏下乡、电影放映等,指导帮助农村乡镇自办文体活动。
不仅如此,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文化互动,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于都县组织群众合唱团——长征源合唱团,创排《长征组歌》,近年来在全国巡演余场,获得高度评价,该团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章贡区开展章贡区戏曲周文化惠民演出,近0名市民走进剧场,享受视听新感受;石城县在打造“百姓大舞台”的基础上,将全省一年一度的“放歌赣江源”声乐大赛引入该县,极大提升了“百姓大舞台”的品位。
精神食粮虽然无形,但却让人民群众心有所栖。生活在赣州,群众享文化乐生活的氛围更加浓厚,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补短板提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
文化需要一定载体方能良好呈现。拥有多年历史的赣州,被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今,这座“文化名城”紧随时代的脚步前行,在致力于建设和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不遗余力。
放眼赣州,赣州市综合文化艺术中心、福寿沟博物馆、赣州市博物馆、江西客家博物院等高品位高标准的文化设施拔地而起,章贡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赣州马祖岩佛教文化主题公园、飞龙岛公园、魏家大院等怡心怡情的文化景点笑迎八方来客……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赣州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年的.4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2平方米,增长%;参照年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赣州市获评6个一级馆、9个二级馆、4个三级馆;全市建有各类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场馆共计个,比年增长1.85倍,“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规划率达%。赣州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一个文体广场、一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应急广播系统、一套体育设施器材,搭建起了寻乌县南桥镇古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当太阳西下,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聚集一起,或看戏跳操,或下棋看书,卸下一身疲惫。
寻乌县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的探索,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平台,更为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如今,这一做法得到中宣部的充分肯定,并总结提升为“七个一”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在全国贫困地区推广实施。与此同时,赣州市还在全国创新开展“农家书屋+电商”的文化惠民升级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称赞,被称为“找到了新时期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目前,全市个乡镇设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0%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中心),建有农家书屋个,实现了村村有、全覆盖。
增实力添动力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6月19日,根据赣南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史诗催泪巨制《八子》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从《八子参军》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到电影《八子》,这是赣州锻造文化精品的又一盛举,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力不断迸发,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的生动例证。
在艺术创作生产上,赣州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赣南文艺园地百花竞放。《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等优秀剧目唱响大江南北;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在国家大剧院等成功演出,其舞蹈片段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
在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上,我市尽心尽力,好戏连连。如兴国县山歌剧《老镜子》、兴国山歌《等着你》、会昌县采茶戏《畲山情歌》、安远县采茶小戏《圆梦九龙山》等,均获国家级奖项。这些描摹时代底色的作品,释放了本土文化的魅力,集中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品格气象与精神风貌。此外,赣州影视剧创作也大作频频,电视剧《毛泽东寻乌调查》即将上映,为年冲刺“五个一工程”奖打下扎实基础;动漫创作后来居上,《红游记》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国产优秀动画片。不仅如此,从赣南这片红色土地上,还走出了张曼君、龙红、杜欢、杨俊等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一座城市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发展动力就会源源不断。赣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恰好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致力于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城市新名片。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街巷渔湾里,变身为美食网红打卡地;结合城市历史和工业遗存,原赣南纺织厂老旧厂区经升级改造成为赣坊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厚重的文化积淀,将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集文化创意、旅游体验、商业休闲功能互融的文旅商综合体。文化创新,让一个个文创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工业厂区“退城进园”步伐,将城区原有工业厂区改建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创客文化、互联网文化、多媒体文化、艺术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赣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迸发出强劲的动力。
据统计,近年来,赣州市重点培育和扶持宋城壹号、赣坊、上犹油画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截至年底,全市已有入库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6万余人。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14个省级、1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基地),3家重点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赣州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记者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