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朱德后人到耒阳寻人,见到伍天晓没

2023/6/10 来源:不详

前言

年9月初的一天,朱德的侄孙女朱玉珍、外甥侄女刘克明,二人专程从北京到耒阳寻人。

随后,她们通过耒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找到了伍天晓,见到了要找的人之后,二人赶紧上前热情洋溢地与之打招呼。

她们拉着伍天晓的手,激动地说:“叔叔,伍若兰烈士是我们朱家的恩人。没有你姑妈,就没有朱德,也没有朱家的今天,中国历史也要重写。”

此次见面,伍天晓和两位小辈聊了好一会儿。

谈话中,伍天晓颇为动容地说:“姑妈年牺牲时仅仅23岁,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光荣的、伟大的。”

一说起姑妈的事迹,伍天晓的话匣子就自动打开了。随着他的叙述,那段过往的记忆被重新开启……

故事很长,我们慢慢来看。

伍若兰心仪朱德:能够嫁一个同我一样的人就行了

伍若兰出生在湖南耒阳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当过私塾教师,母亲贤良淑德,是个持家有道的妇女。她们家里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老五。

伍若兰从小是男孩子的性格,爱打抱不平,并且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都很有主见。

她4岁的时候,正值清末时期,那个时候的妇女一定要裹脚,这是历代传下来的规矩。

一天,伍若兰的奶奶给她裹脚,她起初不知怎么回事,但是,等裹好脚之后,走起路来痛的要命。

伍若兰当场就把缠脚布拆开,丢到了一边。奶奶哄她,她不听,奶奶责骂她,她就大叫大闹。

最后,这件事被伍氏宗祠给知道了。很快,族长就把伍若兰和她父亲叫去谈话。

面对大人们的威严厉声,伍若兰非但没有被吓倒,反而先问起族长“为何男孩子不缠脚?”

族长先是一愣,接着才结结巴巴地说:“这……这……这是历代传下来的规矩,谁也不得违背。女孩子不缠脚,将来有双大脚,哪个会娶你?这是伤风败俗。”

伍若兰平静地反驳道:“我就是不裹,将来嫁不出去是我的事,与你无关。”

这样一闹,族长被她气着了。于是,她成了当地第一个不裹脚的女孩子。

过了4年,8岁的伍若兰上了学,12岁考入县女子职业学校。在校期间,她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尤其是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后来,“毛笔字”就成了她与朱老总相识的一个“契机”。当然,这是后话了。

年,伍若兰考入湖南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她入学后,有机会接触了一些进步青年。在进步青年的影响下,她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

五卅运动爆发后,伍若兰组织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口号。

年秋,经党组织批准,伍若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年2月中旬,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攻占了湖南耒阳县城,当地群众欢迎起义部队入城。

尔后,朱德等师部领导人在县委书记邓宗海陪同,一起来到邓家祠堂门前。这时,朱德被大门上的一副红对联吸引住了。

邓宗海

那上联写的是“驱逐县团丁”,下联是“喜迎革命军”,横批:“赤遍耒阳”。

此时,擅长书法的朱德问道:“这是谁的翰墨?”

邓宗海回答道:“我们县里的女秀才。”

“女秀才?!”朱德一听,惊讶地重复了一句,随即又问道:“她人呢?”

“那不是她来了吗?”邓宗海用手指了指正挑着酒坛子过来的伍若兰。

朱德欣赏伍若兰的书法,遂让县农会委员刘霞把人叫来。刘霞道:“兰妹子!朱师长叫你去一下。”

伍若兰一听是师长叫自己,心里又惊又喜。

当她来到朱德面前时,朱德立马起身,伸出手向伍若兰热情地问:“你就是伍若兰同志吗?”

伍若兰本来生就一副泼辣性格,这会儿见了朱德,不知为什么倒害羞起来。她点点头,说:“是的,朱师长叫我有事?”

“门口的对联是你写得吗?不错,很有笔力,哪个学校毕业的?”

“衡阳女三师。”

“唔!三师是一个出人才的学校。”朱德说完,沉思了一会儿后,继续道:“从现在起,你们县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今后可大力发挥你的笔杆子作用啰!”

初次见面,伍若兰对朱德师长的印象非常好。聊天结束后,她对身边的人说:“朱师长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是个挺好的领导。”

接下来,朱德给伍若兰分配了一个任务。

这一天,朱德主动找到伍若兰,请她和县女子联合会的嫂子姑娘们为部队战士编制草鞋。

希望她们能在一周编出双草鞋。

“保证完成任务!”伍若兰欣然接受了任务。

朱德笑着说:“若是没有按时完成呢?”

伍若兰咯咯地笑着说:“我的大师长同志,俗话说:‘军中无戏言’,是不是需要立军令状?”

朱德被伍若兰的话逗得哈哈大笑。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朱德的任务,伍若兰告辞后,便风忙火急地赶回县苏维埃驻地,立即召开全城妇女大会,成立临时编织厂。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说:

伍若兰像一位指挥作战的将军,整天脚不沾地四处奔波,筹集布料等,忙得连家也没回。

到了第六天的早晨,伍若兰就圆满地交差了。

朱德发出了一声感叹:“这下你们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过了一会儿,伍若兰另外掏出了一双草鞋,塞到了朱德的怀里。这双草鞋可以说是伍若兰送给朱德的唯一礼物,后来伍若兰牺牲后,朱德时常拿着草鞋睹物思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时间一转。3月中旬,到了草长莺飞的季节了。

打从朱德来了以后,有了一段时间的接触,伍若兰心里翻起了波浪。不知什么缘故,她总想接着机会向朱德请示工作、交谈。

一天,朱德忍不住先开口问:“若兰,你多大啦?”

“25岁刚过。”

“有婆家了没有?”

“还早着哩!现在革命还没有成功,没空想那件事。”

随后,朱德又问了伍若兰择偶标准。

伍若兰表示,能够嫁一个同她一样的人就行了!就像朱师长一样

朱德担心地说:“跟着我是要吃苦的。天天行军走路,时时要打仗……”

还没等朱德把话说完,伍若兰坚定地说:“行军走路、打仗有什么可怕的。”

朱德补充道:“还要准备掉脑壳。”

伍若兰

“这些问题我都想过了,说实在话,从入党的那天起,已经作了打算,只要为了革命,我什么都舍得。”

这次谈话后,朱德和伍若兰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就这样,不久后的一天,朱德和伍若兰在县委领导的见证下,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当晚,俩人进入洞房后,伍若兰说:“我长得不漂亮,脸上有麻子,配不上你。”

朱德说:“麻子有啥关系,你是麻子,我是胡子,我俩马马虎虎过一辈子。”

此时,刚好一位革命老同志路过,顺口而出:“麻子胡子成一对,马马虎虎一头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洞房外几个偷听的卫兵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伍若兰和朱德并肩作战:背叛他,除非赣江水倒流

年4月下旬,朱德率部在江西砻市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

伍若兰随同朱德调到军部,开始担任宣传队长,后任妇运科科长。

在这段时期,伍若兰除了协助朱德工作外,还照顾着他的日常生活。

那时候,朱德同战士们一样,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为此,伍若兰总想着给朱德弄点好吃的东西,滋补一下身体。

据一位廖鸾凤的老同志回忆说:

那是5月中旬的一天,伍若兰从新城金南村搞完宣传工作踏上回营的山路,发现满坡满岭都长满了鲜嫩的蘑菇。伍若兰高兴极了,朱德最喜爱吃这东西。

于是,伍若兰便让同伴们先回去,而她自己爬上山坡,认真地拾取,直到很晚才回去。

不久,朱德开会回来了,一进家门他就闻到了一股煮蘑菇的香味。

当朱德得知伍若兰是在开完会,独自上山采的蘑菇。

心疼媳妇儿的他,在吃过晚饭后,一把夺过媳妇手里的活儿,说:“若兰,你够辛苦的啦!快去休息一会儿!”

“不!今晚按规定还得学习呢!”伍若兰当即拿出了一本《共产党宣言》,继续说:“今晚我们比赛背书!”

朱德笑着说:“行!”

之后,先是伍若兰背诵,她的记忆力超强,很快就背完了一段,轮到朱德背诵时,朱德漏掉了一句。伍若兰扯着大嗓门嚷起来:“该罚,该罚!”说着便要朱德把漏掉的那句多诵读了好多遍才罢休。

朱德和伍若兰的铜像

而这一切都被借资料的廖鸾凤看在了眼里。

在所有人眼里,朱德和伍若兰的婚姻是非常和谐和美满的。一个懂得体谅妻子照顾自己的辛苦,一个愿意为指挥打仗的丈夫分忧。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找到了彼此心里最适合的人。

伍若兰不仅在照顾朱德方面用心尽力,他还在宣传和专研军事技术有一套。

据说,她常请朱德教她射击、投弹、刺杀等方法技巧,并同普通战士一样参加军事训练。没过多久,她便能熟练地用双手打枪,在部队里被誉为“双枪女将”。伍若兰曾说过:“在战斗中,即使我右手被打伤,左手也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

伍若兰跟着朱德,不断在学习进步,夫妻俩相互激励,在外人眼中,他们的爱情非常美满。

可惜,这样美好的日子,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被彻底打破了。

年年底,大雪纷飞之际,红四军同彭德怀的红五军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留红五军守卫井冈山。

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转移到赣西闽西作战。

年初,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官兵,沿着崎岖的山路冲破国民党反动民团的阻扰,到达寻乌项山地区。

那时,伍若兰同妇运科的女同志在途中向行进中的战士们进行宣传鼓动,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2月上旬,红四军军部在进驻项山一个小山村宿营,朱德的住房被安排在村侧一幢小庙里。

一天夜里,一阵激烈的枪声打破了村里的寂静。

朱德听到枪声后,一个跃起从床上蹦起来。

此时,他发现妻子伍若兰不知何时已经起床出去了。

朱德赶紧起身,迅速从床头摘下手枪。此时,伍若兰手持双枪,气喘吁吁地回来了。

当时的情势是:

刘士毅率领的15旅国民党军趁着黑夜向红四军军部进行袭击。现在军部已经被包围了,部队正在突围。

伍若兰急促地说:“老朱!你快走吧!”

朱德望着妻子,说:“若兰,你同我一块突围吧!”

伍若兰摇摇头,道:“不行,我和警卫手枪排的战士留在这里掩护。快,突围要紧!”

与此同时,村外的枪声更加稠密了,还隐隐的能听到敌人的嘶叫声。

伍若兰看着站着不动的丈夫,心急火燎地说:“快,快走,再迟就来不及了!”

之后,伍若兰看着朱德跑出村外,她叫上一个警卫员冲向扑进村里的敌人进行阻击。并边打边退。

当退到通向村外的小桥时,伍若兰的脚踝中枪,不幸被捕。

敌对势力头头刘士毅问询抓到了朱德的夫人,他激动地手舞足蹈,立即让人用囚车将伍若兰押送到赣州城。

刘士毅

当天夜里,就对伍若兰进行了审讯。

敌方审讯官阴险地问:“你为什么要当共匪?”

伍若兰仰头平静道:“你们搞错了,危害人民群众者才是匪,我们为天下百姓办事,每到一处,民众都挑担送食相迎,怎么能说我们是匪?相反你们处处烧杀抢掠,民众见了你们都夺得远远的,你们才是匪。”

敌方审讯官被激怒了,他拍桌怒声道:“顽固,我要枪毙你,难道不怕死吗?”

伍若兰眼睛一瞪,目光如炬道:“共产党人不怕死,我是做了这个准备。”

敌方审讯官一想,既然伍若兰硬的不吃,那就来软的。

于是,审讯官换了一个伪善的面孔,对伍若兰说:“你还年轻啦,只要你写几句同朱德脱离关系的话,我们不但还你自由,还让你有官做。”

伍若兰听后,放声长笑。

看到伍若兰反常的举动,敌审讯官不解地问:“你笑什么?”

伍若兰大声说:“笑你们怎么这样愚蠢!朱德是我恩爱的丈夫,我俩曾山盟海誓过,想要我屈服你们的淫威,背叛他,除非赣江水倒流!”

敌审讯官被气得直跳脚,他下令让手下,对伍若兰用刑。吊打、火烧、老虎凳……

百刑用尽,伍若兰仍然坚贞不屈。这样的情况下,敌审讯官只能电告蒋介石,得到的回复是:从速处决。

年2月12日,伍若兰英勇就义,敌人还把她的头颅解送到湖南长沙示众。

朱德怀念妻子伍若兰: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

2月17日,红四军进入东固,朱德才知道妻子伍若兰已经牺牲了。

一对恩爱的夫妻,革命伴侣就此生死分离。他们夫妻没有孩子,朱德的手里只有伍若兰亲手做的一双草鞋。

后来,粟裕大将在回忆录中,提到过朱德知晓妻子伍若兰去世后的反应:

朱德听说妻子被俘时心里就明白,凶多吉少,因为他了解妻子的性格,知道她是宁死也不会投降的。朱德什么都没说,他拿着这双鞋,独自一人走进了树林里。

年的一天,朱德在延安接受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的采访,讲述自己的经历。

在谈到前妻伍若兰时,朱德的表情看上去有点儿“窘”。史沫特莱问他:“提到伍若兰,为什么你会显得很消沉,你不爱他吗?”

沉默了良久后,朱德说出了真相。最后他坚定地说:“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除了这些外,最能体现朱德对伍若兰的爱,个人觉得应该就是他对兰花的钟爱吧!

据一位老同志回忆说:

在红四军驻地的司令部里,朱德捧读国民党反动派刊登伍若兰牺牲的报道,悲恸万分。他默默地伫立在传遍,拧着一双浓眉,凝视着对面山坡上一簇簇迎风绽开的兰花。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年,朱德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他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

另外,朱德的诗词中,有很多首都提及到了兰花。比如说,下面的这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兰花与他深爱的若兰会不会有关联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