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昔日废弃矿山今朝绿水青山客家新闻网
2023/4/25 来源:不详客家新闻网讯记者肖靓报道:“没想到柯树塘能变得这么美,这里原先可是不毛之地啊!”97岁的王招英拉着岁的老伴钟坤群的手,站在柯树塘I标段观景台上高兴地说道。两位老人是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人,不是亲眼所见他们很难相信,这个昔日的废弃矿山如今充满了绿色和生机。
“这块区域是废弃稀土矿区,两年前还是满目疮痍、沟壑纵横,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才有现在这幅生机勃发的景象。”寻乌县发改委以工代赈办主任谢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
图为柯树塘I标段景观台对面山体未修复前照片。(资料图)
寻乌稀土资源丰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给国家创造外汇,进行了近30年的稀土开采,遗留废弃稀土矿山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高峰期矿区水土流失量每年超过万立方米,入河水质大幅下降,造成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次生灾害频发,这片区域从良田、林地变成了“白色沙漠”。
近年来,寻乌县积极探索废弃稀土矿区治理新模式,先后实施了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片区3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9.55亿元,治理修复面积14平方公里。通过矿山整治,水土流失强度由剧烈变为轻度;经过土壤改良,实现复绿多亩,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种类由原来的少数几种草本植物增加到现在的乔灌草植物百余种,“荒漠”成了“绿洲”。
图为百岁老人在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I标段景观台观看青山美景。
此外,该县还鼓励农民在水份和肥力相对充足的废弃稀土矿区栽种竹柏、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昔日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变成果实累累、果香醉人的“花果山”,“致富果”让勤劳的农民乐开怀。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倒满了稀土矿渣,外面的人进来只能骑摩托车或徒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个小组的村民大部分都搬到县城去住了。现在这里环境变好了,大伙又都从城里搬回村里来住了。我除了政府给安排的公益岗外还种了株百香果,现在果树开始挂果了,生活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文峰乡上甲村连塘组谢立新在和记者拉家常的过程中,脸上满是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