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奖丨刘统年轻人一定要学习真正的历

2023/6/16 来源:不详

北京痤疮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汪佳佳

在年度春风悦读榜颁奖盛典上,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凭借新作《火种》,荣获经典悦读奖。《火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然而,忙碌的他却无法抽空前来杭州领奖。“太忙了,好多课要讲。”不仅要给学校的学生讲,还要去为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史讲座。于是,我们的电话采访安排到了4月20日晚上九点后。

电话里,刘统的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语气诚恳,显示出一个常年做研究的学者的沉稳气质。

“年轻人一定要学习真正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像电影里演得那么传奇,而是充满艰难曲折,有血有肉有眼泪。”刘统说。

将近代史和党史相结合

再现一段真实的过去

“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号(今兴业路76号)。这是一幢沿街的石库门寓所。底楼是客厅,楼上是住宅。当年这里还不是闹市区。法租界年自金陵路、西藏路向西扩展,这一代叫西门区,是年刚开发的住宅。楼房很新,街道幽静。号的房主是李书城,同盟会成员,当时侨居日本。他的兄弟李汉俊暂住在这里……”

这是《火种》的开头。

从到,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到中国共产党一大,再到古田会议,那样一段峥嵘岁月,在刘统的笔下,如此娓娓道来。

年,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火种经历了百年的栉风沐雨,最终实现了最初的愿景。“中国共产党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一个‘寻路’的过程。”如何寻路?刘统通过《火种》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以前写中国共产党历史,大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但我觉得这不足以说明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那么短时间形成的。中国在20世纪初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签订《辛丑条约》,面临巨大灾难,一批又一批青年志士不断反抗、斗争,希望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复兴,但一次一次地失败了。新文化运动带来各种思想的传播,最重要的白话文运动。后来共产党就是用白话文宣传群众,比用文言文效果要好很多,所以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有巨大的关系。”刘统说。

在《火种》这本书中,刘统从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开始写起,将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结合在一起,显得更有说服力。

“年‘四一二’政变,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使共产党遭遇重大挫折。这时候就看出陈独秀等人的局限性,他们只能起到阶段性的作用,不懂武装斗争。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后,开始寻找一条独立的革命道路,开始建立革命军队,建立根据地,走农村革命的道路。最后到了古田会议时,他的思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火种》的主题是寻路,寻的是中国复兴之路。“年一大的召开是第一个火种,年的古田会议是第二个火种。一百多年前的革命志士们,就是这样一路探寻,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真正的革命,没有那么多高大上,很多时候,革命先辈们也会迷茫,也要在思考中前进,一直到找到正确的道路。而我自己的研究,就是要尽量还原这些历史最真实的场景和细节,让人看了听了觉得自己好像就在现场。”刘统说。

读过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料

走过红军九死一生的地方

自博士毕业后,刘统就进入军事科学院做研究工作。几十年来,他有大量的机会翻阅各类党史、军史的珍贵档案资料,积累下了大量素材。“首先是查找原始档案,比如说信件、电报等,然后是50年代初的时候,做过很多将帅的回忆录,他们对于历史的讲述特别生动。此外,还有解放军军史等重要的历史资料,这些都是编写历史的线索。”

因此,对于刘统来说。虽然《火种》这本书,执笔不过数月,但真正花费的时间,却长达数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打过仗,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部队的。但是听着那些亲历战争的老前辈给你讲述这些事情,那么笔下写出来的东西就很生动。”

为了获取最真实的感受,刘统还经常去实地考察。

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余人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一路转战至赣南的寻乌县,却遭到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刘士毅部包围和袭击。圳下战斗,是红四军建军以来最惊险的一次战斗,它将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命运。

为了写好这一段历史,刘统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开着车,从圳下村一路考察到瑞金大柏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看。每到一处,他都去和当地地老百姓聊当年那段历史,听老百姓说当年的仗是怎么打的。“我走过的都是红军九死一生的地方,老乡们可淳朴了,口述历史也很清楚,这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从他们的叙述中我就能感受到,他们都以自己是那个地方的人为荣。”

圳下战斗的结果非常惨烈——陈毅险些被俘虏,朱德的爱人伍若兰因腿部受伤而被捕,后在赣州卫府里被敌杀害,毛泽覃身负重伤……

刘统沿着当年红四军的战争路线开车上山,然后心里感慨不已。“我一路开到山顶上,觉得开车上山都很费劲,真的难以想象当年的人怎么有那么足的劲头,在一天之内徒步上山。我这样一路看过来,问过来,才真正体会到当年的革命前辈们有多么不容易,这也使得我对历史的研究更加充满感情。”刘统说。

与杭州颇有渊源

每次来都要拜祭祖师爷

年,刘统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老三届,18岁时被下放到石家庄工厂,当了8年多工人;年恢复高考,过了本科分数线,却没通过政审,被刷了下来;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刘统考取了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却因政审再次被刷下来。

幸而之后不久,政策有所转变,刘统这才恢复学籍。在工厂里,可看的书籍非常有限,中华书局重印的《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成了刘统看得最多的读物。他试图从历史当中,寻找一些对个人和家庭命运的解释。

年,刘统离开北京,长居上海。他说自己是半个上海人,因为他母亲是上海人。“我父母都是民国时期的复旦学生,在重庆上学,在上海毕业。”80年代,刘统也进入复旦大学读博士,与父母成为校友。

成为一名教授之后,刘统觉得自己很喜欢这份职业。“我喜欢把我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大家。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学习真正的历史,这些历史不像电影里演得那么传奇,而是充满艰难曲折,有血有肉有眼泪。”

讲课任务虽忙,刘统也没有放下写作。“我目前出了十一二本书,每一本我都力主原创,尽量做到内容不重复。我试图把建国前的历史全部穿起来,目前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只有抗战期间的历史不曾触及,因为抗战期间的历史太复杂了,很多资料我们没有,所以暂时还没动手。”

眼下,刘统正在写一本新书,内容是关于年毛泽东转战陕北的那段历史。“已经写了一大半,计划明年推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