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扶贫观察赣南大学生为何选择回乡扶

2022/8/13 来源:不详

白癜风早期症状是什么 http://m.39.net/pf/a_4577569.html

吉志雄

作为一名军人,年转业到全国供销总社工作,年被选派到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任第一书记,从此与脱贫攻坚结缘。三次任期期满三次留下,直至年12月高布村全部贫困户脱贫。现在,我的扶贫工作还在继续,以供销总社机关党委党办二级调研员的身份兼任晨光镇副镇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高布村第一书记。不过,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自己,而是扶贫工作中我看到的一批特殊大学生。

高布村是罗霄山脉中一个典型的山村,距寻乌县40公里,距离赣州市公里,村里的几座山头上散落着户人家。初到山村,深感荒凉,村里除了老就是小,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都走了,去城市打工、读书、生活,而村里的经济收入近乎为零。这样的山村还有脱贫的希望吗?看到现实我明白了,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的要求。实际上,也正是习总书记的这个要求让我们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从大学生入手

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依托知识和文化,已经走出乡村的大学生,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但他们的理想却在城市,而不是家乡。怎么办?利用驻村公司党支部和村党支部两个组织的作用,由村党支部负责为驻村公司挖掘推荐本村人才,特别是大学生;再由驻村公司党支部负责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培育这些青年学子,目标是不仅使之成为公司的合格员工,同时也能让他们服务家乡、建设家乡。

年“五一”大学生到高布村入户走访前的分组

几经努力,高布村已经出去的15名优秀青年学子——5名大学毕业生和10名在读大学生,开始回到家乡过党日、参加组织生活,重新认知家乡。10位在读大学生被聘为暑期扶贫专干,两年时间里,其中的6位大学生在家乡入党,变成了村里的脱贫攻坚主力,而已毕业的5位大学生同时也变成了驻村公司的正式员工。

以此为基础,我们建立了高布村大学生爱村交流群、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乡村振兴青年服务站等组织,扩大扶贫队伍。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25位大学生来到高布村走访慰问贫困户,并在“五四”青年节当天举办“首届全村大学生集体村播活动”。两年间,6次类似的活动,让大学生毕业生回母校、走故居、访贫苦、建基地、搞座谈,逐渐意识到改变家乡的可行性、收益性,激发了他们“爱家乡、建家乡”的赤子情怀。

当然,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还有可能得到大公司就业的机会,这一“脱贫攻坚”过程中特有的举措,对年轻人回乡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毕业生刘长城回乡

年初,在高布村的首届在读大学生座谈会上,获悉扶贫政策的刘长城,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当时他即将从赣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

“我们参观村里的蔬菜大棚,并开展采摘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村里的大棚。通过交流,我对家乡近年来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忆当年场景,刘长城依然历历在目。

毕业后,他一边在村办小学教书,一边参加“扶贫专干”考试。年5月,他考取了高布村的扶贫专干,三个月后顺利入职驻村公司。

不久前我见到了刘长城,他刚从中国供销·赣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参加展销会回来,第二天又要去参加寻乌县百香果产业培训班。

“大家好,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赣南脐橙,来自赣南寻乌产区……”这是刘长城参加展销会的吆喝,他现在不但能熟练地推介产品,而且从场地对接到场馆布置,所有事干起来都能得心应手。加入供销单位后一年多时间,他参加了三次大型展会。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历练,刘长城已经成了销售、策划、管理等各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的经营能手。

从常理来讲,家里付出全部物力财力,好不容易才把刘长城送进了城市的学校,指望他毕业之后留在城市,这也算是全家走出山村的一个路径和希望,但他却又回来了。

据刘长城介绍,父母一开始坚决反对他回乡,他们根本不理解为什么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偏偏要逆行回到农村。刘长城坦诚地告诉家人:“咱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前我们得到过许许多多的帮扶,要不是这样的帮扶,我能不能上大学还是个问号。现在,我们需要报答,尤其要趁着这么好的脱贫攻坚政策,通过发展产业帮助咱们村里其他人都富裕起来。”

除了讲大道理,刘长城又解释了实际情况:并不是简单回村工作,而是成为驻村公司的正式员工,父母这才踏实了。

为了支持儿子,刘长城父母毅然放弃了城市工作,陪着儿子一起回到农村,给儿子当起了帮手。“在村里忙前忙后虽然辛苦,但看着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也进步不少,我们更多是为他感到高兴。”刘长城父母说。

目前年出生的刘长城现在已是全村最年轻的预备党员了。通过努力,年他还将拿到专升本的毕业证。刘长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自己的家乡自己不建谁来建?”

学子变成“恋乡人”

“这些小后生就像变戏法,轻轻松松就把我家里的百香果卖没了,有他们帮忙,我就可以安安心心把果树种好了。”在高布村百香果基地里,果农们谈论着村里大学生卖百香果的故事。

年8月10日,为期两天的寻乌县百香果产销对接会暨百香果上市发布会开始上线,而就在这一天,高布村归乡大学生产业发展团队和暑期在村学生们通过直播,一天销售百香果14万公斤,创下了该县单日线上销售水果的新纪录。

为家乡办场水果上市发布会,是高布村大学生们的心愿。时下正值寻乌县百香果收获时节,高布村20多名大学生积极对接各类电商销售平台,全县多名客商和果农参加了这次活动。“现场20多个直播间在线实时直播,观看人数超过14万”。此次活动的主要筹备者刘秋仁说。她是天津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每年暑假都要回村做兼职,“一方面锻炼了自己,另一方面也为家乡做事。”

展销会现场

从村里出去的每位大学生都是高布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高布村要快速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这是高布村第一届大学生座谈会上形成的共识,而这个共识也深深扎根在“00后”学子刘翠萍的心里。今年刚好大专毕业的她决定回到家门口去谋发展。为此,她先后报考了县里的教师岗位和基层服务公共专岗。

今年考取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刘春,再次报名了村里的暑期大学生扶贫实践岗位。她作为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之一,之前多次参加高布村大学生暑期扶贫实践。同时,她还在驻村公司担任财务助理,参加进村入户的扶贫宣传。刘春说:“从被扶贫到扶贫,除了发现自己的价值,我更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

刘日伟的哈密瓜

站在硕果累累的哈密瓜大棚内,刘日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大棚内,一个个沉甸甸的哈密瓜即将瓜熟蒂落,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从广州医药学院毕业后,我就一直在外闯荡、创业,但因为经验不足,前后亏损了几十万。多亏村里的组织邀请我加入扶贫工作队,这才脚踏实地地干出今天的成就。”

刘日伟和他种植的哈密瓜

其实,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刘日伟都看在眼里。年以来,在全国供销总社的大力帮助下,高布村建起了60亩大棚蔬菜基地,并引进山东寿光的多年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经验,结合寻乌县的种植环境,进行个性化创新。同时成立的中国农批驻村公司,目前已吸纳百余名村民参与其中。

“村里建了这么多大棚,这就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呀。”在大城市闯荡过的刘日伟一下子嗅出了商机。今年3月,他向驻村公司租赁了14亩果蔬大棚,聘请10多位贫困乡亲,一起种起了哈密瓜。“第一季产量5万斤,驻村公司帮忙对接深圳消费扶贫中心、赣州中农批发市场,7月底就全部出售,销售额10多万元。”刘日伟笑容满面地说,“农业不应该只是老年人才可以做,年轻人一样能行嘛,下一季度准备种植西红柿。”

从播种到收获,前后大约3个月。为保障初次涉农的年轻人能够顺利创业,驻村公司不仅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同时还提供销售帮扶,多方面打消“门外汉”的顾虑。

晨曦微露,阳光照棚,在这个暖意融融的大棚里,刘日伟成长了。他现在不仅是高布村的产业致富带头人,而且还入了党,他时常感叹:“新农人让我找到自身价值。”

四年多过去了,站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上,我深切意识到,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重要能量,更是未来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如何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重新认识家乡的发展潜力,并借此搭建美好预期,唤起他们的使命担当,心甘情愿回到家乡搞建设,这恐怕是未来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前提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为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一村一镇做起,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推进,让曾经空荡的乡村再现活力。

作者简介:年9月考入解放军长沙炮兵学院并入伍,硕士研究生,年12月转业到全国供销总社工作,现任全国供销总社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年1月选派至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任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兼任晨光镇副镇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任期三次期满三次留下,带领贫困村高布村于年12月实现退出贫困村序列,年12月实现全村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打造出高布村农产品品牌和多产业发展格局,被江西省委组织部评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被江西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西好人”,被江西省扶贫办授予“脱贫攻坚贡献奖”,被江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扶贫办联合评为“江西省最美扶贫干部”,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双百”典型,被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责编:杨百会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